18位教师万字长文:一份报纸串起的执教岁月

编者按:

第3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南方周末邀请了一些参与“阅读新火种”公益行动的教师读者,聊聊他们多年来对《南方周末》、对阅读的情愫。

虽然谈的都是报纸、书等纸质阅读,但每位老师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故事,甚至有一位老师正是因为看了《南方周末》一篇文章,走上了执教道路。而一致的,是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兢兢业业,带动了一届又一届学生、一批又一批家长,共同感受阅读的魅力。

祝老师们节日快乐!

问:你从什么时候起与《南方周末》结缘?

郑文富(广州中学语文教师)

我从1999年9月起在广州市天河区任教,现在是初中语文教师。

世纪初《南方周末》推出“年度人物”的时候,我才30岁,刚来广州不久,通过它很好地了解了王选、钟南山、韩寒等人,经常到报摊上买来看。

当时看《南方周末》,感觉人物报道很鲜活,仿佛那些人不在神坛上,就在你身边。记得有一篇报道是《差生韩寒》,很鲜活,很“精神”。

《差生韩寒》,发表于2012年2月16日《南方周末》头版。

周娟(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天宁分校语文教师)

我在江苏常州天宁区任教,教语文。

我在读师范时(1997年)就知道《南方周末》是一份很新锐的报纸。某一天读到袁隆平先生的人物通讯,还做了点摘抄,认识到:做学生的要想写好作文,师法报纸的选材、描写、语言还是可行的

周老师的摘抄本。

张德仁(辽宁省朝阳县蒙古族中学语文教师)

我原来在山区小学,现在在县城完全中学教高中语文。

第一次订阅《南方周末》到现在有十年了,每天阅读报刊就像口渴了要喝水一样。

二十多年前,我在中国离城一百多里的一所北方乡村希望小学教书。教书之余,我时常拿起笔来写些文字,偶尔有诗歌散文和教育教学相关小文发表。后来,随着网络的兴起,我成为当时乡里第一批上网的人。我开始在网上搜索报刊、杂志,遇到了《南方周末》等一些时尚大气的报刊。

十多年前,因为发表一些小文章的缘故,我被借调到县里机关工作。机关的领导、同事积极向上、乐思好学,每周都有读书会,学风很浓。当时一位领导特别喜欢《南方周末》,极力推荐大家阅读。在他的带动下,我毫不犹豫地订阅了“神交”已久的这份刊物。记得大约是2014年,《南方周末》一篇对阿来的专访文章深深地触动了我。我想,要让人们不再思想保守落后,只得靠教育。于是,当年我以九头牛也拉不回的坚定决心,回到了中学任教,与南周一起做文明火种的播撒者。从初一教到高三,至今,已教完两个高三了。

杨菲(福建省武夷山第一中学英语教师)

本人自1998年大学毕业一直在福建闽北武夷山任教,从事英语教学。

阅读《南方周末》可以追溯到中学时期,大约三十多年前。学校阅览室一直有订阅《南方周末》。在众多报纸中,该报纸特别突出,关心社会现实,文章篇幅比较长,内容很吸引我。在此,特别感谢报社的“阅读新火种”公益行动,让我和我的家人以及学生能有机会持续阅读一年的《南方周末》。

作为教师我对“论衡教育”栏目会特别关注,记得历史学者吴旭发表了一篇《我们的孩子最需要什么?良好的常识感是健壮精神的表征》。这篇文章对我的教育教学观有很大的影响,开阔了我的视野和精神境界,我还向很多教育界领导和同仁推荐了该文。

杨老师与孩子共读《南方周末》。

2023年3月9日《南方周末》18版。

龙涛(湖北省云梦县黄香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我在湖北,教授语文。

高二开始接触,从此开始自购,陆续有22年了。在长期坚持自费购买的报刊中,只有《南方周末》。(当老师后)我看完南周就交给班上的语文课代表,喜欢的同学自取阅读。前几年把每期南周对学生有帮助的版面张贴在班级后排,每周一换。

李斌(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大荆中学语文教师)

我主要在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乡下任教,教授高中语文课程。

我阅读《南方周末》在2004年左右,是在报刊亭买的。特别是从2005年到2011年,每周都买。当时我在西安打工,每到周六早10点左右,购买阅读《南方周末》和吃早点一样重要,很开心。 

2011年在西安搬离出租房时,我的房间六大捆《南方周末》,整整齐齐的。我爱人、房东让当废品卖掉,我不同意。最后,我爱人看到几乎每一期的文化版面、经济版面都用笔勾画过,她感动得都哭了,默默地和我把这几捆即将卖掉的报纸收了起来。她说,这六捆报纸买的时候花了几千块,现在也卖不到50块钱,留着就留着吧。

我说:“虽然这些报纸已经读过了,但是看到它们心里踏实,对我也是一种激励,证明自己几年来走了一段怎样的路。”

廖东芝(抚州市临川区实验学校语文教师)

本人师范毕业后一直担任小学语文教师。

大概从1996年开始阅读《南方周末》,已有二十多年,每周六或周日浏览南周已成为周末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帅(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

我在河南一所中学任教初中语文学科。

与《南方周末》的缘分可以追溯到我作为学生的时候。从高三复读班那个时候,我开始读《南方周末》,读的是纸质版,一直到现在。虽不是每期必看,但时常翻阅,有20年了。

2003年我之所以高考复读,是因为语文成绩成为我最大的瓶颈,文科的学习一塌糊涂。读了《南方周末》以后,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刊物,这两个刊物启发我开始关注时事,思考社会热点。《南方周末》的观点和分析总是带给我很大的惊喜,所以当时每天晚上我都要写一篇800字的文章,坚持写了一年。最终高考如愿以偿。

王茵(南京市力学小学语文教师)

我在江苏省南京市一所小学任教,学校历史比较悠久,现在建校有70多年了。

我自己每天如果不看两页书的话,心里会有点发慌。

我系统地连贯阅读《南方周末》有至少三年的时间,最初的印象还是在小的时候,父母会订南方周末的报纸,那个时候也是这样的大的开本。记忆中它一直是非常重要的纸媒,小的时候在上面看到了许多对于社会热点事件的评论,也会跟父母讨论。

刘雷(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我在山东省一所中学教语文,班级阅读氛围很好,只是苦于没有时间,也不敢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阅读。

大学时最喜欢读的,没有之一,就是《南方周末》。那是2000年左右。工作以后,忙碌,断断续续。再之后,基本没时间阅读报刊,主要从网络上了解、获取一些信息……

直到去年参加了“阅读新火种”公益行动,《南方周末》再次走进我的工作和生活。

说实话,自己看得不多,也就是速读、浏览,更多的是给学生传阅。没想到的是,他们特别喜欢看。一是学校管理严格,不准带手机进校园,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多;二是时间紧,看报纸上的豆腐块文字是一个选择;三是学生其实比较喜欢阅读,只是学习压力和手机游戏等诱惑,剥夺了挤压了阅读时间和机会。

所以每年的南方周末新年献词,我都会印给学生阅读、积累,甚至背诵。

刘老师的学生在教室里读报纸。

司英涛(东莞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2006年毕业后至今,我一直在东莞一所重点中学教语文。

我是从大二时开始读《南方周末》的,快20年了。当时,我选修了新闻和传媒有关的课程,和一个长我一级的同学聊天,他谈起《南方周末》眼神里满是敬意。这一读,算是陷进去了,直到今天。

我比较排斥娱乐化的阅读,平时也会有意识地多读报刊杂志。现在手机阅读媒体信息的内容,也主要来自各大报刊的公众号。

张孝翠(丁丁读书会,原语文教师)

我过去在长沙教语文,在与同学们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发现,他们主要精力在于刷题,读书需要挤时间。

读《南方周末》大概24年了,每周必须浏览一遍。最初几年积累了很多剪报,有一次清理书架都发黄了。现在除了订阅纸版,还订阅了数字版,直接存成电子档。(曾经把《南方周末》)介绍给学生,有些学生说闲暇不看手机开始看报纸了

张老师的摘抄本。

彭阿伟(安徽高中历史老师)

我在安徽教历史。

中学时候对《南方周末》就有耳闻,大概看过一些;真正阅读从大学开始,研究生是重点阅读时期,一直持续到现在。以前是周四出刊,周五可以买到;后来又有了APP,充了会员,偏爱人文社科那一块。

报刊价格从3元到5元,(装载)青春的不同阶段回忆,持续阅读15年左右了。

高顺祥(安徽省霍邱县花园镇刘李学校文科教师)

我的教学时间基本上都是在农村初中,主要教授的都是文科类学科,比如语文、历史、地理等。

阅读《南方周末》是从上个世纪的最后两年开始,已经二十好几年了。

报刊阅读在生活中的位置是有变化的,总体上的趋势是时间在减少。刚开始接触报刊,主要是南周。那时我自己刚上班,连电视也没有,更罔论网络之类的媒体了,所以报刊阅读在生活中极其重要,会一个字一个字地看,甚至连广告都要看一遍。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负担的加重,以及网络,特别是电子阅读工具的出现,纸质阅读无可讳言地减少了,重要性也降低了。

学校订阅的有机关报、各类教学报,最爱看且做了互动的,只有南周。十几年前,本人还给贵报投过稿,也曾经指出过某一期的一个瑕疵。

这几年,贵报推出会员制,里面的内容更加丰富,特别是推出了一些有关历史上的文化名人的视频,我的学生都很喜欢。我给他们看了“我们的苏东坡”这个系列,不仅加深了他们对东坡先生的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问:《南方周末》如何出现在你执教的课堂上?

宋兴昌(北京师范大学海口附属学校语文教师)

我目前在海南省海口市,教高中语文。

我从2012年开始,陆陆续续读《南方周末》——那时候还在重庆工作,是学校订阅的报纸,每一期都会张贴在报刊栏。

现在每一年,我都会组织学生在元旦前,提前撰写“新年献词”,然后等《南方周末》新年献词发刊了,进行比照阅读,评选出吻合度最高和文采最好的作品。

宋老师的学生仿写南方周末新年献词。

周娟(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天宁分校语文教师)

和学生一起读报纸,还没有试过。如果我教八年级的话(第一单元为新闻体裁),应该会这么做,请大家带一份报纸来分享,学习新闻的读写。

伍艳(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幕府山初级中学语文教师)

我在江苏南京任教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学期的第一单元就是新闻学习,每到这一时期我都会领着学生读报纸,《南方周末》是首选。希望通过这样的纸质阅读时光,更好地链接时代、触摸文字,也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向学生推荐更好的阅读媒介。

印象深刻的是学生居然热爱读报了,看问题也更加具有思辨性。也许在当时的考试中,阅读的作用显现并不那么大,但是对高中的学习还是起到了很重要的奠基作用。

伍老师和学生一起做的新年献词阅读批注。

伍老师的学生在读报活动中推荐《南方周末》。

杨菲(福建省武夷山第一中学英语教师)

我校一直致力于建设“两香校园”,即“书香”和“墨香”校园,有省级示范图书馆、校园书亭,每个班级有漂流书吧,每层教学楼都有书吧,还有电子阅读器。但是同学们由于学业压力,阅读的氛围并不太理想。

我的班级有专设阅读区,提供《南方周末》等近十种报刊供学生课间阅读,(这些)主要是从学校的教工阅览室借阅的多余报纸。

我经常会在课堂或课间和同学分享读报的体会。2022年12月《南方周末》刊登了一篇揭露艺考培训机构内幕的调查报告,我看完后很震惊。正好班上有学生在为音乐、舞蹈等项目的艺考备战,我特别推荐给他们。同学们相互传阅,反响很大。

可以看到报纸刊登的文章是有能量的,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产生一定的影响。

杨老师在课上展示《南方周末》。

2022年12月8日《南方周末》13版。

郑文富(广州中学语文教师)

南方周末App上有一个互动话题:“《三国演义》中你最想和谁拜把子?”这么一个文字短小的话题非常精悍,在语文教学中是很好的学习情境设计的范例。

这份报纸在制作新闻时特有的格局,特别开阔的视野,把人的思维打开的精神,对我打开教学设计的格局有很大帮助

读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时,我就设计了一个活动“在世界文学名著中寻找‘阿长’”。70多名同学读了60多本书,把书中类似的形象都找出来,从各个角度比较,研究、汇报、修订。一篇短文章,一个“小”人物,带动了几十本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的阅读,托起了一次特别高深的文学形象研究之旅,引导学生真切地认识了“阿长”的“真面目”。

张德仁(辽宁省朝阳县蒙古族中学语文教师)

我经常和同学们一起读报、分享阅读体会。每年一进12月,我和我的学生们就会早早地期待着《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每周,我们都期待着周一早晨送到的新一期《南方周末》。

我会告诉他们,书本、报刊上有很多知识、真理,需要我们去学习。我带领他们一起学习、读书、看报,学生和我都受益匪浅。

朝阳县蒙古族中学校长马永辉与学生共读报纸。

张帅(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

我是一个爱读书读报的人,而且提倡纸质化阅读(针对中学生)。我时常会给学生读些非常契合我班具体班情的文章

比如七年级下学期要读科幻类的书籍时,恰恰南方周末有一篇《读科幻的孩子,想象力有多强?》(微信推文),我发给了学生和家长,想带动一批孩子,也想让家长准备好书籍。现在我班的孩子读刘慈欣的作品可上瘾,尤其是男孩儿。

张老师学生在班级上读报。

期中考试表彰大会,《南方人物周刊》作为奖品。

王茵(南京市力学小学语文教师)

最近我在看浙江一位特级老师郭初阳写的《郭初阳的语文课》。书里面有一节公开课是以南方周末为蓝本,来为中小学生讲解怎么样给报纸投稿,拿南方周末的一些视频、版面、具体的文章做样板。

这是非常巧妙的一个课程设计,利用南方周末的资源,把课堂进行了巧妙的重构。

因为我教授语文学科,所以我会给学生们散播我看到的好书或者南周训练营的消息,积极地邀请他们来投稿。比如说当时袁隆平去世,我就找来了《梦圆大地》这本自传给同学们读了读,因为南方周末当时也有相应的报道,所以也给同学们做了同步的分享。

高顺祥(安徽省霍邱县花园镇刘李学校文科教师)

我教的这届学生刚刚毕业,再过几天就要到县内的各类高中学习了,他们三分之二考上了重点和普通高中,还有三分之一只能去职业高中。在这三年中,有的家长从来没有和我谈过学生学习的事,有的家长只在填报志愿的时候见过一面,还有少数几个家长从来没见过。在这样的氛围中,谈读书,实在有一种“何不食肉糜”之感。

即使这样,我还是想尽办法,让他们能够接触手机以外的东西,那就是报刊,特别是南周。我会将南周拿给他们阅读,最起码也算是认识了报纸——因为这群学生生活在网络时代,在八年级时学过新闻稿,但没见过报纸!我也会将报纸中一些我认为比较好的文章复制,或者打印出来,让他们仔细揣摩、认真研读。

我成天手不离书,对学生也是一种启发和鞭策吧。坚持纸质文本阅读还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能够给人以心灵熏陶、情感升华的好文佳作应该大批量面世。

李斌(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大荆中学语文教师)

每一周我会用30分钟左右和学生一起读报纸,矫正他们对社会上一些新闻事件的看法。班上同学的阅读就两类,一类是不阅读,一类是崇拜老师,跟老师阅读。

今年高考以后,我带的两个班高考升本科的人数不多,就十几个人,但是,语文成绩超过100分的学生占到总参考人数的70%以上。这在农村中学是不多见的。

每次学校承接上级安排的各种征文,有国防教育的、禁毒的、法治教育的、青春励志的,或者一些读书会,我班学生都会胜出,甚至标题都在征文评审中非常亮眼。这大部分都是从《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中转化来的,我把这作为一个教材知识点来让他们学习。

问:在读报的时光里,有什么难忘的经历?

盖新平(莱阳市第二实验中学语文教师)

我是山东烟台的一名中学语文教师。

《南方周末》是我的“老相识”了,但自从参加“阅读新火种”活动以后,每周会有报纸来,《南方周末》又成了我的“新朋友”。

《南方周末》是一份非常不错的周刊,老师们经常阅读,既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眼界,也可以带给学生更新的资讯和思想。

今年高考报志愿前,《南方周末》出了一期指导填报高考志愿的文章,我读到以后感觉非常有指导性,就拍下来,发给了我今年高考的学生,学生们感觉也很有帮助

梁艳玲(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西城岁丰中心学校语文教师)

我在湖北教语文,学校每个班建有图书角。

周一报纸放在教室的书桌上,一般是我先读,然后有选择地讲给学生听,用一些与时代紧密联系的新闻让他们产生紧迫感。

以前好多孩子是不阅读的,现在好多了!阅读书籍真的对孩子们影响很大,最明显的是他们不畏惧作文了,有好多孩子的作文变成铅字上报了

梁老师的阅读分享活动记录。

司英涛(东莞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最难忘的是接触媒体行业的朋友,因为共同赞赏南周,而相谈甚欢,也结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南周是我友情的纽带,是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帅(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

2021年,我的学生读《傅雷家书》读不下去。我偶然看到《南方周末》App上的一篇《傅雷家书:与儿子的通信,是从“忏悔”开始的》,读给学生听。从这一篇文章开始了我们的共读。

我才发现,学生读这样的书真是需要带读的。从此后,《南方周末》好的文章,我都会读给学生听。

高顺祥(安徽省霍邱县花园镇刘李学校文科教师)

有个学生八年级上学期从外校转来我班,总体成绩尚可,但语文水平一般。不过该同学在参加了贵报举办的“阅读新火种”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活动并获奖以后,对写作和语文学科的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成绩不断提升。在今年的中考中,她不负众望,以年级语文成绩第一名的优异表现考入自己心仪的学校

其他同学虽然没有在征文活动中获奖,然而,能够参与这样有全国影响力媒体的征文活动,对于提升士气、开拓视野都大有裨益。

问:阅读对学生的生活、学习能带来什么影响?

王茵(南京市力学小学语文教师)

以前我在毕业班,最后一个单元的习作是“为想象插上翅膀”。当时我找了大刘的长篇三部曲、叶永烈等科幻前辈的短篇小说,还有经典科幻短片等等来跟孩子进行分享。


他们非常有热情。学生在编写自己的科幻故事的时候特别有创意,不只是纯粹的技术方面的思考,还懂得站在人文底色上来思考机器有没有意识的问题。

在南京这样的文学之都生活,与在小镇生活的孩子相比,更多地浸润在文学的氛围之中,而热爱阅读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效果上也远远优秀于没有形成阅读习惯的学生。有些孩子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在现在这个阶段还没有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但我相信只要去读总是会有与某本书相遇的时刻,而有没有“那个时刻”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是很关键的。

因为阅读不是简单的放松,需要智力上处于焦灼的状态,才能让自己的感受更敏锐,眼光更独到,表达更细腻,思维更严谨。

王老师的学生读《南方周末》。

司英涛(东莞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很多同学都很爱阅读,每当课堂上提到某本书、某个作家,这些同学都会特意找(作品)来看。他们以后读了大学、参加工作了,还能因为某作家、某本书,和我聊起来。

有一次考试,语文阅读题是刘亮程的《我改变的事物》,有同学读了特别感动,泪洒试卷。当晚的复习已经进行到下一科了,但她坚持写了一篇读后感。

恰好我和刘亮程有联系,就和他谈起这个学生读者的触动。刘亮程也很感动,让我把这篇读后感和试卷都寄给了他,说他要放在他主持的新疆木垒县的刘亮程文学馆收藏起来

司老师学生的读后感

杨菲(福建省武夷山第一中学英语教师)

在我看来,阅读这些报纸对学生肯定是有影响的。每节语文课老师要求学生做课前演讲,《南方周末》是同学们重要的选题来源。

我们班级的语文成绩一直在年段名列前茅

宋兴昌(北京师范大学海口附属学校语文教师)

我们班级学生阅读氛围很好,学生阅读能力强,阅读面很广——赠阅的《南方周末》报纸,就放在班级的书架上,和杂志一起,几乎每一期都被孩子们翻烂了。这个班级是文科学生,我有意识引导她们多进行纸质阅读,保护视力,好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

阅读对学习和生活影响极大——这是我个人观点,也是我个人生活生存经历可以佐证的。

我出生在甘肃张掖,就是著名的河西走廊。2004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那是我第一次走出故乡;2007年去西安攻读研究生,第一次走出了甘肃省;研究生毕业到重庆工作,第一次走出了大西北;随后自学自考证券金融,实现了有限的财务自由,才到了海南来工作(也可以说是来养老)。这都是读书带来的改变。

张德仁(辽宁省朝阳县蒙古族中学语文教师)

阅读改变了很多学生对学习、对生活的态度,使学生向往美好、努力学习、创造美好。因为我指导学生阅读写作,在本地报刊发表了几篇文章,点燃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段时间学校领导找我谈话,让我秋季学期开学后带一个班,专门进行阅读教学探索。

李斌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大荆中学语文教师)

阅读肯定会对班上的同学带来影响,最起码改变对新近新闻大事的看法。学生获取媒体信息的渠道有限,周围人都是浅阅读,他们通过老师对阅读的指导,语文写作时观点格局就打开了,潜移默化也会影响更多同学和家人

问:能以教师的身份,给《南方周末》留一段寄语吗?

(以下按读者姓名首字音序进行排列)

盖新平

以“正义、良知、爱心、理性”为基本理念的《南方周末》,以负责任的态度,让更多学生翻开纸质报纸,读懂中国。

从《南方周末》看中国故事,听真实声音,有自己思想,担社会责任。

高顺祥

汇五湖四海英才玑珠,飨赤县神州睿智读者。

祝《南方周末》越办越好。

李斌

作为一名山区执教的中老年教师,我诚挚希望《南方周末》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继续坚持她对社会的呐喊、应对、改变的温情姿态,正如她所说“在这里,读懂中国”“每一个批评,每一个改变,都是为了更好前行,都是因为爱。”

作为一个底层小读者,能深深感到《南方周末》前行的坚持,不管是来自于意识形态还是物质基础等方面。我总以为,《南方周末》正因为坚持了这种虽是常识却很稀有的情怀,才成为媒体行业的翘楚。南周的情怀是最为可贵的资产!

梁艳玲

看《南方周末》,不出门就能了解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看《南方周末》,紧跟时代的步伐,焦点聚焦!愿《南方周末》越办越好!

廖东芝

阅读,使人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提升思想,祛除浮躁。

让阅读积累起人生阅历,升华灵魂,沉淀出将来更好的自我。

刘雷

希望《南方周末》“阅读新火种”能够“燎原”到每一个阅读者的心中、生活里!

希望《南方周末》成为有态度、有温度、有热度的阅读平台!祝越办越好!

龙涛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良师益友。我是81年生人,在中部教书为业,南方周末陪伴我走过了青春。不敢设想,如果没在年少时遇见南方周末,现在的自己该是多么贫瘠!

感谢相遇,感谢有你!真诚祝愿贵报不忘初心!越办越好!

彭阿伟

感谢南周。年少时候报刊亭的一丝丝油墨,启迪了我的青春岁月。从中学、大学、研究生一直到现在,成长为一位基层历史教师,南周从未离开过我的生活。

阅读对于人文类教师提升的关键性不容置疑。你来到课堂,就是带着你的阅读史来的。每周一次的《南方周末》带给我力量、营养。希望你越来越好,回忆里是美好的,现在也会是甘甜的。

司英涛

拥有优良阅读能力的人,就是具备终身学习和成长能力的人。《南方周末》是远方的一座灯塔,无论走多远,孩子们知道了前行的方向,也知道有人在坚守着什么。感谢《南方周末》陪伴我的课堂。

无惧风雨,愿《南方周末》葆有初心,像火炬一样,带领读者们继续前行。致敬《南方周末》,致敬媒体人。

宋兴昌

坚持传播真理说真话;既能往上关注宏大视角和未来,也能俯察尘世间的细枝末节和一粒沙;实体纸质版报纸价格可以努力再亲民一点!

王茵

即使媒体世界风云变幻,数据平台纷纭登场,时代变换了模样,人心的渴望却还是存续朴素的底色,人性的复杂却还是保留美善的微光,而儿童的成长依然需要精神之火的照亮。

愿《南方周末》在时代的逐浪中勇立潮头,用真心说真话叙真情求真知,不要忘记为童心“燃灯”,为文化传薪,为苍生代言。让1999年的献词永远照耀报业发展的前行之路——在这个时刻,我们无言以对,惟有祝福: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让往前走的继续走,让幸福的人儿更幸福;而我们,则不停为你加油。

祝福南周,祝福未来!

伍艳

《南方周末》“在这里,读懂中国”的追求时时刻刻激励着每一个读者,它用“正义、良知、爱心、理性”讲述着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种种事实,而这也是每个青少年所应该形成的品质。

作为老师,我会经常和学生分享一些好的报道,一同品读新年献词。我们期待这样的报纸能成为电子阅读之外的一股清流,润泽青少年的精神田园!

杨菲

向追求真相的伟大致敬!

张德仁

用思想照亮思想,让每个人的天空都明亮起来;用心灵碰撞心灵,让每个人都不再孤单,拥有力量。《南方周末》用一篇篇文章照亮我们前行的路,教给我们成长的方法,与我们一起承担时代的责任。

祝福《南方周末》越来越好,祝福每一位与《南方周末》相关的人越来越好!

张帅

《南方周末》如同“春夜细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我的教室里,一期期的《南方周末》默默地被传阅着,学生们因为报纸上的时事热点而展开激烈的争辩;因为报纸上的人物坎坷的故事而潸然泪下;还因为报纸上讲述中国的“卡脖子”工程而下定决心努力学习……感谢《南方周末》让我们的教室蓬荜生辉。

作为一个中学语文老师,将《南方周末》带入教室已经多年,《南方周末》评论员所写的时评,是我们进行“新闻评论”写作教学模仿的标杆;《南方周末》的文化和历史资源,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解读和视角,无形中在启迪学生的思考。

最后,依然要感谢《南方周末》,带给我们快乐地成长。

张孝翠

希望《南方周末》不仅仅是事件的传达者,更是理想的引领者。在生存的道路上,保存更多的个性和真实。

郑文富

打开未来世界大格局,涵养优秀当代中国人。

周娟

用正义和良知激扬文字,观察世界,思考生活,武装头脑,孵化未来。《南方周末》成功影响了我们这一代,温暖了我的精神世界,将继续成为中学生成长的同行者。

祝南周以有智慧有温度有高度的文字,培养祖国未来的主人翁。

一张张薄薄的新闻纸,在邮递员的传送下从一个个印点送达天南地北,连接起南方周末与各行各业的读者,也让包括教师、学生在内的全国各地的读者与油墨记录下的事件、人物、思想产生亲密的联结。

感谢老师们在日新月异的学习与生活中带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对纸质阅读、深度阅读年复一年的坚持。

祝广大教育工作者节日快乐!

“阅读新火种”公益行动由南方周末报社于2021年启动,旨在立足机构媒体优势,携手社会各界力量,推出多元化举措,点燃更多年青一代对阅读的兴趣,让阅读流行起来,是南方周末近年来社会效益、品牌效益与经济效益俱佳的项目,荣获南方报业传媒集团2021年度“十大标杆项目”。

公益行动启动以来,累计为超过25000名一线教师开放《南方周末》报纸全年免费订阅;邀请作家等社会名人走进全国各地中学校园,举办6场名家进校园活动;并携手名师、教育专家围绕阅读教育教学主题,录制《名师公开课》系列视频,为全国教师献上阅读教育公益进阶课;而“阅读新火种”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比赛也已举办到第三届,累计收获超过8000篇优质稿件,有效推动校园阅读。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