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美术课还给孩子?一所广东乡村学校的实验

张耀仁理解家长的想法,美术无用,还不如多做几道题目:“家长肯定说,我儿子数学才85分,你能不能美术课的90分钟不让他上,他可能就考90分了。”

一些老师一边创作,一边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实际上,他们已经很多年没有真正碰水墨了。

发自:中山

责任编辑:刘悠翔

“这不是什么‘好’学校!”

一位中山出租车司机面色笃定,下了判断。路上,他谈起这所坐落在中山市五桂山脚下的桂南学校,言下之意,这所民办中小学,升学率一般。

同样的故事听得太多了。设计师兼学校美术组老师张耀仁也只得无奈一笑,到底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成绩”总是大部分人的唯一标尺。张耀仁不这么想。他身材消瘦,五十多岁,来桂南学校五年多了。老P,人们爱这么喊他,他是河南人,在广东待了三十多年,前几年定居附近的旗溪村,与桂南学校校长石磊在这个话题上一拍即合:“乡村的孩子需不需要美育?”

桂南学校学生作品。(受访者供图/图)

独立艺术家、策展人关勇四十多岁,身材颀长,喜欢穿草编凉鞋。他从十九岁开始便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在珠海、广州、澳门等地的幼儿园、小学、美术馆工作。后来,他也以艺术总监的身份参与到这场微型乡村美育实验之中。

最初,桂南学校有40多个班,1700多名学生,3名美术老师,却没有一间美术教室。2018年7月,桂南学校拿出一楼的六间教室改为美术教室。现在,这所学校已经有8名专职美术老师,拥有四个工作室和一间图书阅览室。教学内容涉及国画、版画、陶艺、剪纸等。桂南的校园还建有一间微型美术馆,里面摆放着学生们的作品。

探访此地时,南方周末记者惊讶于藏在校园的美术作品。这些作品摆满了校园,大量泥塑作品晾晒在地上,版画作品贴在墙上,装置艺术挂在走廊里,手工作品贴在屋檐下。这些作品颇有童趣,数量最多的是泥塑,有杯盘碗盏、瓶瓶罐罐,也有各种造型奇特的泥塑小人。

桂南学校教学楼走廊上的学生美术作品。(受访者供图/图)

在综合工作室,编织、缝纫、刺绣等工艺品在此完成;民间工艺工作室展示着学生做的陶瓷、泥塑;民间美术室,摆满了学生们的版画、剪纸等;在综合绘画工作室,能看到出自学生之手的国画、水彩、油画等作品。

桂南学校的学生版画。(南方周末记者 张锐/图)

如果在乡村穿行,也能看到学生们的作品。“孩子的东西是自然的东西。”张耀仁指着乡间小路沿途的学生作品说,“(过去)很多墙上的绘画是比较生硬的。”

2023年8月,关勇等人开启了一项乡村教师计划,为那些来自乡村的一线教师提供教学上的支持,计划两年内完成培训一千个老师的计划。张耀仁说:“做千人计划,恰恰因为我们认为(美育)人是最重要的。”

“没干过木工就干木工,没玩过泥巴就玩泥巴”

本地孩子多选择去开在镇上的公立学校,桂南学校招来的学生基本上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弟。这些学生大多来自四川、湖南、安徽等地。他们的父母背井离乡来到珠三角。学生在上课,父母便在附近街市卖东西,在工厂上班、打零工等。

张耀仁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每个学期都会有学生离开。父辈们离开打工地,孩子们也像鸟儿一样飞走了。学习成绩与美术无关。张耀仁说,他们并没有向学生家长透露美术课程的想法。他理解家长的想法,美术无用,还不如多做几道题目:“家长肯定说,我儿子数学才85分,你能不能美术课的90分钟不让他上,他可能就考90分了。”

关勇有个观点,关于课程,国家统编的美术教材始终是基础,占到课程的七成。剩下的三成,教学团队进行外延和扩展。一到九年级的18本教材内容被打散,与四个工作室重新建立联系。随着年级增长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