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腾跃唯善不破 | 初中组二等奖

作者:李一浔 学校:广州大学附属中学黄华路校区

第三届南方周末“阅读新火种”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活动

奖项:初中组二等奖

作者:李一浔

学校:广州大学附属中学黄华路校区

指导老师:李湘吉

矿难常出的地方有了安全的“无人矿车”,与声音隔绝多年的老人第一次戴上了助听器,从未上过网的乡村孩子和飞上太空的宇航员直播连线……科技,让人类迈向新纪元。但科技发展的迅猛之态也给人们带来了不少“副作用”,有的是在所难免的 BUG,但更多的则是人性之恶源。

《南方周末》今年8月发表的一篇文章提出问题:几乎无所不能的人类,如何在多歧路的复杂科技文明社会变迁中寻找“今安在”的答案?这篇名为《站在新的文明入口,科技该如何向善》的文章用 3783 个字深深捆住了我的思绪。我作为一个高科技深度爱好者,虽是初中生,但亦常常思考一个问题:都说科技要向善,如何向?向何处?思考观察辨析很久后,我最简单的答案就是:科技必须渗入日常,不能歇斯底地逐利,也不能让追求科技极致的心毫无秩序地走向无边膨胀。

震惊我的是一张照片

我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被科技震惊,不是小学一年级时在市中心大屏前看火箭发射,也不是看无人驾驶飞机划破长空,而是我五岁时,被一张照片惊艳:2015 年,欧洲航天局(ESA)宇航员格斯特发布了一组在太空拍摄的地球景观照片:地面的灯光如一道流动的火蛇缠绕地球,在黑暗中如同星河般璀璨。当时的我就想,人类脑洞无可限量,一定会被更炫更无敌的科技实现无数个可行性。果真,这些年,科技发展光速发展、迭代,神秘的科学家们也成了家喻户晓引领潮流的“明星网红”,他们所说的话常常能掀起一场热点风暴。

20年,科技发展速度和程度超乎想象。20 年前,世界才刚刚联网,如今,我们已经在享受 AI 技术创造的“科幻生活”场景,再往后 20 年,我们恐要在元宇宙里交互生活,我甚至期待用意念来和外星人开场辩论赛……而且,最让人欣喜的事,科技深深造福了人类——

据了解,目前我国的残障人士总数超过 8500 万,占全国总人口 6.34%。我们之所以很少在公众场所遇见他们,不是因为他们的数量之少,而是由于公共设施不够完善、社会服务难以保障,残障人士很难真正融入我们的正常生活,所以他们的身影就很少出现。

“对于他们中的很多人来说,生活只是一面窗,想出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都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在此前的一次采访中,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理事、四川圆梦助残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熊红霞如是说。

那么,科技的发展,让这口新鲜空气变得不再奢侈。比如,在央视频上岗的腾讯 3D数智人聆语出现在北京冬奥会上,在央视新闻与朱广权“搭档”的百度智能云 AI 手语主播也成了冬奥会的得力助手,它们让我国近 2700 万的听障人士得以体验了一把赛场上的“速度与激情”。

但是,让人担心的科技犯罪也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日昼一一比如说,以ChatGPT 所代表的生成式AI,越来越多的人对于其双刃剑效用感到担忧。如今,这一担忧似乎正被不断出现的案例所验证,科技被滥用带来的恶果比以往更大,成本却更低,听过一句话不明觉厉:为何高科技的东西总是被骗子先用?

所以,有的人说:科技的进步未必等同于焦虑的缓解,有时甚至加重焦虑。19 世纪初英国工人为了保住饭碗而捣毁机器。如今,ChatGPT 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让数以亿计的人面临工作岗位被取代的威胁。大数据让隐私安全困扰了千行百业,人工智能的伦理和道德考量此起彼伏,而社会数字鸿沟和科技农民问题也久困不解

科技进步的最高意义

虽然我还在象牙塔中被“保护”着,似乎离被社会毒打、被“科技”毒打的日子还长,但世界变化多端的样子让我对科技相当着迷,有时候我也会替大人们着急。

我的父亲就是一名 AIGC 领域的运营人员,他和我说,科技的本质,从来不是取代人类本体,而是更高效的开发自然环境和从工作中解放人类,从而让人类感官更舒适,这即是科技向善的本意。让人类生活更安全、更舒适,是赋予所有科技进步最高意义。也诚如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邱泽奇说:“科技向善不仅是科技公司的责任,也不仅是大公司的责任,而是所有公司、政府和社会的共同责任。”既是责任,便要先有意识,而意识,从此时此刻,便可以树立。

这个暑假,我在每年高校毕业生达一百万人的武汉参加了两个AI创意大赛筹备工作,也参观了近十个产学研一体的科创企业,他们无论是工作还是茶余饭后,都经常把“科技向善”挂在嘴边,这应该是他们发展的愿景动力,也是一种责任和使命吧。

纵观各界对科技向善的理解和实践,我更加笃定:科技犯罪的杀手锏其实是科技向善的初心,科技人的研发和应用者的推广,都需要这颗初心。更重要的是,科技企业要保持“做好事”的初心,说到底,科技向善就是人心向善。

就如同《南方周末》这篇文章提到的某大厂“厂长”的想法一样:“我们谈科技向善,既要谈科技不作恶,还要谈科技如何创造善;既要想如何为更多人创造价值,还要想如何为少数人行善。人生路上遍布着裂缝,里面除了残障人群、心理患者、被拐群体,还有老年人、儿童、低收入人群、灾民等许许多多的弱势群体——而他们,都在等待自己的小小世界被光照亮。”

那一刻,我们会谦虚很多

万物发展,怕就怕在极端。不能因为科技犯罪案例增多,就抗拒科技发展。就好像前阵子,大家说 AI 技术让很多人失业了,一时间又吵吵闹闹。其实,科技创新如同分娩,会伴随阵痛,但我们更应该关注诞生的新生命。我们大可以在保持必要警惕的基础上,放下对新科技洪水猛兽式的恐惧。不要陷入道格拉斯·亚当斯般“科技三定律”的迷思。

一切的科技都是人的延伸。科技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好、更便捷、更高效,是善;让人类与自然的相处更和谐,维持生态稳定,是善:不滥用用户数据,保护数据隐私,是善;利用科技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也是善……科技与人的命题,是人类永恒的追问,也是历史向前的动力。人类对科技的探索,对宇宙的远征,是对未知的求索,也是对自我的审视。

想起《流浪地球》导演郭帆说的:“当我们真的离得那么远,在太阳系边缘去回望地球的时候,它就是一个小点——那一刻,我们会谦虚很多。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