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暖阳,何惧人生悲凉——读《在细雨中呼喊》有感 | 初中组三等奖

作者:陈丽婷 学校:黄麻布学校

第三届南方周末“阅读新火种”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活动

奖项:初中组三等奖

作者:陈丽婷

学校:黄麻布学校

指导老师:詹潮儿

当深陷命运的低谷里,有人选择缴械投降,有人选择踟蹰不前,有人选择奋起反抗。而《在细雨中呼喊》中的孙光林正处于死亡边缘,经历疼痛后仍然不放弃,退缩。最终获得“新生”冲破黑暗,迎来了自己的光,涅槃重生。

“死亡跟他没有什么关系,而生命对他才有意义”是《百年孤独》中的一句话,刚开始我不理解。直到读了这本书,对它有了新的领悟。

书中的主人公孙光林出生并不讨喜,年仅6岁就被送往别人家抚养。但在12岁的他因为养父去世,养母抛弃,又成为了没人要的小孩,回到家仍然受到亲生父母,兄弟们的厌恶与嫌弃,孙光林就先于别人感受到了孤独。但那孤独的感觉太让人讨厌,为了摆脱不惜融入热闹中去,但次次的靠近,换回来的却是一次次的驱赶。这些孤独与痛苦最后绘制成连绵不断“细雨”,找不清自己的方向。

悲凉人生的他,在伴随亲人相继离世,他的世界被孤独包围着,死亡是他当时唯一的归宿。

细雨蒙蒙中的他一声声地呼喊着,那声音凄惨绝望。我沉思着:他在呼喊着什么?

在阅读过程中,我开始逐渐明白:是“阳光彩虹”中的温情。“脚下是松软的泥土和迎风起舞的青草,阳光那时候似乎更像是温和的颜色涂抹在我们身上,而不是耀眼的光芒...我开始喜欢行走,这是苏宇遗留给我们的美好。

这些光束的照耀让孙光林在“细雨”中的凄凉得到温暖。王立强带给孙光林“阳光”,让他感受到从未有的父爱,他曾告诉孙光林如何保护自己,并且一遍遍嘱托:“如果提不动热水,就将它扔掉,不要让瓶里的热水烫到你。”这父爱即使很短暂却也缓解了“在细雨中的呼喊”的孤独;苏宇带给了孙光林“阳光”让懵懂的他面对身体发生变化时,会告诉他说这种生理现象是正常的,让他能以一种合理的心态看待自己的成长...这些阳光让孙光林经历了风雨不断后产生了新的生活寄托。或许正是因为这些温情让他在孤独中与自己和解,在边缘中自我救赎。战胜黑暗,迎接光明,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也逃离了那个让他窒息的家庭,活出了一个新的自己。

读到这也明白了《百年孤独》那句话的含义:人注定要经历生死离别,也注定会体会到孤独。有的人因此堕落沦丧,有的人却将无法逃避的命运进行改写。如孙光林的人生充满孤独,在细雨中呼喊着缺失的亲情,友情和人性中美好。但深陷命运囚牢的他仍然做出反抗,也因生命中还有那些美好的回忆、温情,让处于死亡与绝望边缘的他一点点燃起对生活的希望,最终获得成功。

“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时间。余华老师这句话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对死亡的新理解的大门。孙光林生活艰难和精神的孤独压迫着他,他站在生与死两者之间,但温情带来的阳光让他重拾希望。他终于明白:死亡对他来说并不是唯一和最终的归宿,生命的燃起对他来说更为有意义。

《呼兰河传》中的萧红也曾有过孤独,她出生在重男轻女的家庭,父母对她厌恶,嫌弃。她在这个家庭犹如一位过客,那孤独带来的痛苦让她失去了生命希望。但“活着的人是无法看清太阳的,只有临死人的眼睛才能穿过光芒看清太阳”,因为“阳光”的存在——童年时与祖父在园子里的点点温情。那温情带来的“阳光”让她在以后的风雨中感受到温暖,给予了她身处孤独时很大的希望。

读到这,我想起自己也曾有过孤独深深缠绕过的时刻。年仅8岁的我被父母安排跟邻居生活在一起。他们因为工作调动经常不回家。在那里我体会到我人生中的孤独,孤独萦绕在我身旁,但叔叔阿姨一句句的关心:“今天会下雨记得带好伞,不要被雨淋到;不喜欢做的事情可以不用去做,做你喜欢的就好。”所带来的“阳光”渐渐把孤独驱赶,让我感受到温暖。在那里体会到温情与友情是不一样的。是开始的陌生但却意义非凡,是短暂的但却记忆犹新。孤单渐渐被那家庭所带来的温情一点一点地感化掉。

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孤独的路途,在痛苦中奔跑,在挫折中涅粲。一个人的韧性究竟有多大,面对这世界只剩下一人。但因心怀美好,即使被苦难压弯了腰,也要坚强地站起来。

“阳光是很想照到这里的,是山把半路上劫走了”。因人生常有孤独陪伴,但我们仍向“阳”而生,逐光而行,心有暖“阳”,何惧人生苍凉。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