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立体的生态圭塘河──读黄亮斌《圭塘河岸》有感 | 初中组三等奖

作者:陈羽析 学校:长沙市雨花区雅境中学

第三届南方周末“阅读新火种”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活动

奖项:初中组三等奖

作者:陈羽析

学校:长沙市雨花区雅境中学

指导老师:肖妹芳

读了《圭塘河岸》这本当代中国版的《瓦尔登湖》,一幅三维立体的生态圭塘河跃然纸上。如果说读其他散文集是在欣赏一幅幅美丽的画卷,那读《圭塘河岸》这部生态散文就像带了3D眼镜,在电影院的IMAX厅欣赏一部3D效果的大片。而且除了有多维度的画面感在脑海中带来视觉上的冲击,书中蕴含的很多文学经典、生态常识、环保知识、社会制度以及哲学层面的思考都引人深思,回味无穷。

在去年夏天,我也曾经拍摄了探秘圭塘河的一个短视频,从源头的石燕湖一直沿河而下最终行至汇入浏阳河的尾端。但是跟本书作者相比,我的囫囵吞枣式观察就显得太过粗浅。今后如果有人要了解圭塘河,我觉得看这一本《圭塘河岸》足以。

翻开书本,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流畅的笔触、优美的文字。“两岸的杨柳在微风吹拂下轻轻地飞舞,白头鹎在树梢鸣唱,乌鸫在河滩上觅食,密密的建筑物倒映在水中,河水缓缓地流过,眼子菜随着流水舞动着它金丝一般长长的尾巴,小鱼在水中嬉游。”这一句话便立马让读者在脑海中构建出一幅生态圭塘河的鲜活画面。

继续品读,令人叹服不已的是作者的旁征博引,各类经典诗词娓娓道来,足见作者深厚的国学功底。从《诗经》到《红楼梦》,从陶渊明、杜甫、贾岛到白居易、左宗棠,从《物种起源》到《昆虫记》,从《鸢尾花》到《大片草地》,有熟悉的、有生僻的,对我们学生读者而言实在是经典国学在写作应用的“宝典”。

细心观察,又会感觉这不是在读一本生态学的著作。从花草树木的种子传播智慧到蚯蚓消除环境污染的奇效,从看上去羸弱但却是肉食动物的萤火虫,到占了鹊巢多是杜鹃而非斑鸠,可以说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面爬的、岸边长的,全方位立体式的描绘,让读者对圭塘河的优美生态系统有了非常直观的了解,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将枯燥的生态学知识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释,在这方面毫不逊色于《昆虫记》。

仔细研究,还会发现很多环保知识藏在书中,不经意间透露出作者“从事环保工作三十年纪念章”的十足成色。“由于径流量减少,纳污量大,河流自净能力差,高温下厌氧生物讲解过程加剧,产生胺、氨、硫化氢、硫醇等发臭物质”清晰地解释了黑臭水体产生的原因。“二球悬铃木具有超强的吸收有害气体、阻挡粉尘、隔离噪声的能力,尤其对二氧化硫、氯气等有的气体有较强的抗性”,同类型的环保知识总是在书中巧妙地出现,专业而又不枯燥。

慢慢回味,作者对社会制度也提出了深度的思考。植物园等森林公园的免费开放,共享图书馆的运营,政府河长以及民间河长制度的实施,都显现出作者站在社会治理的角度思考生态建设和环保治理问题。这一点也非常值得我们日常写作借鉴,不能仅仅停留在描写特征和介绍功能的层面,必须要跳出来从另外一个层次进行思考和阐述。

合上书本,文字间流露出的哲学思考更是发人深省。有关动植物生存法则的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考,有关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思考等都让读者试着站在不同的侧面进行辩证思考,并且提出了让我们向昆虫学习的独到见解。萤火虫与生俱来的麻醉术,使得它们能在生物竞争中获得食物;蟋蟀与蝉的鸣唱能力,让沉寂的生物世界变得如此热闹;蚂蚁与蜜蜂严密的组织结构和社会分工,使得它们庞大的种群有条不紊地运行;蚜虫自愿地向蚂蚁分食,告诉我们如何与其他生物共享自然,这些都是昆虫们具有极强启迪性的生物行为。

一本书,展现了美丽中国;一条河,彰显了生态文明。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