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为学而“学”,非为利而做——《儒林外史》读后感 | 初中组三等奖

作者:吴旭镔 学校:汕头市濠江区濠城学校

第三届南方周末“阅读新火种”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活动

奖项:初中组三等奖

作者:吴旭镔

学校:汕头市濠江区濠城学校

指导老师:杨燕珠

将生活看作是一场戏剧,那么功名富贵定是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利益使人双眼蒙蔽,可黑暗之中却仍能浮现出曙光。摊开历史的书卷,被誉为古代讽刺小说之巅峰--《儒林外史》,赫然将那社会的一面揭露于世人面前。

全书共五十六回,没有贯穿于全文的主要情节与人物,有的只是那腐败的科举制度,将各个故事与人物一同串联起来。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早将社会笼罩,阴暗的现实之下,学再非学,而论为利,于人之手,升为“益”,此刻其早已脱离于本意,人们不再为学而学,而将其作为了自己升名达官的工具,从此“学”已停滞而不前。

我敬佩于吴敬梓先生之勇气,他敢将世俗之恶寄藏于笔公之于世中,假托明朝,实则类讽于史。这是一面封建社会的照妖镜,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在后世享有极高的评价,鲁迅认为该书思想内容“秉公心,指摘时弊”,胡适认为其艺术特色堪称“精工提炼”,足以称为文学史上极具贡献的作品之一。

在全篇当中,塑造得最为深入人心的形象,那便是中举而疯的范进了。他本一知天命之时也未曾中举的考生,却在周进作为广东学道之时机缘遇见,因同种遭遇,周进对其感同情,可后又在读其文章后发现其才识,便使其做了秀才。范进在知此事后欣喜若狂,夺门一路冲出沾染上泥,可却无人敢如从前一般嘲笑,只因他已不再沦为此前所说的“现世宝”,而是前途无量的秀才,只有其老丈人敢走上前,一耳光打醒了他。在此之后,范进的生活完全改变,他财源广进,身边人对他毕恭毕敬,称呼也变成为了“贤婿”、“老爷”、“天上的星宿”。可笑的是,其既不知苏轼,称“苏轼既文章不好,查不着也罢了”。

只知八股,应试而生,这是何等的悲哀,人人都称其所谓吃苦、执着,却在其成才出名后不见其虚伪、不孝;以小足以见大,一众文士,于成才之后,却不知其甚才,这又是何等的荒诞,病态的社会将现实笼罩,他们也不过是当中的一枚棋子,环环相扣而后,那么这一切的荒谬绝伦也不显得为怪。

在这乱世之中,却有人能保得其初心。王冕画的一手好荷花,文识出众,才学贯古至今,在接朝廷应召时,却并非如其余人一般应召,而是连夜逃至山林,隐居于世。为何如此?其知得“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著性命去求他”之理。于此俗世却能超脱于世,看得透万千而退避,其敢言向不正,非死读八股而敢于批驳,这又是何等的无畏,他虽是世中人,可却也不仅仅是世中人。

正如开篇所谈“将来读书人既有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好坏交杂,看似讽人,实则借人讽世,却又将其希望寄托于脱俗之士,是讽却又非讽,无形又有形,这便是此书之中令人赞叹之笔。

我不禁思考何为学,如若把其当作是达作自身的工具,那未免太过于浅薄。学不应只为此用,其根乃为将本身涵养,我们难免脱离不了世俗之求,可我们却又能在这之中恪守自己的本心,这便是学而非为学而“学”,这便是吴敬梓先生所寄托予我们的学之道。

如今已非明清,历史不会再度重演,我们将做之事乃将自身托之于学,懂学而更会用学,学无止境,人生时时处处是学,学成之时将自投入报国之路,已己身只能投向成国之躯,这便是我们如今涵学的将做之事,少年当有凌云志,雄心报国创新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