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之白——浅析“那不勒斯四部曲” | 高中组二等奖

作者:郑星辰 学校:浙江省温州市平阳中学

第三届南方周末“阅读新火种”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活动

奖项:高中组二等奖

作者:郑星辰

学校:浙江省温州市平阳中学

指导老师:林静

    以我浅薄的眼光来看,长篇小说是最难读懂的文体。虽然在开篇许多作者都会选择一种开门见山的方式直奔主题,但在洋洋洒洒的文字、曲折复杂的情节中往往会蹦出另一种看似主旨的东西,这种东西往往会把读者置身在一个比较危险的处境:它们会导致我们在阅读过程中的理解与作者的写作意图分叉开来,我们会粗暴地对立面的人物妄加评判,致使理解偏差。

因此,我是以全副武装的态度去阅读费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我时时刺激自己的头脑,让它保持在十分清醒的状态——我必须认识到这本书的叙事视角,它不站立在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方位上,所有的故事都出自于一个角色口中——埃莱娜·格雷科。这个故事的完成需要一种莫大的勇气,因为它是一场内心的剖白,为了将另一位主人公——莉拉的写作风格和六十余载的人生再次重现,所以它没有多少的美化,竭力在贴近现实,以保证故事的流畅程度。这部书是我目前读到过最为“粗暴”的女性小说:它没有靠斟酌字句来隐藏女性内心真实的想法,而是极力写出了:“只有你身为女人,才会知道这些丑陋的秘密”。

这句话出自书本配角蛋糕师傅的女儿吉耀拉之口,在文本中体现了吉耀拉对莱农新书的赞叹。莱农的第一部书以小说的形式讲述了她在伊斯基亚岛上的遭遇,而书中女主人失身于一位花言巧语的年老骗子的段落引起了舆论的风暴。至于莱农为何肯失身于多纳托·萨拉托雷,我们从书中可见,是情绪因素的挑拨,是嫉妒和灰心丧气酿成的大错。而“嫉妒”是大多数产生于二十世纪末的女性文学都要退避三舍的话题——在许多男性作家对女性的描写中倒是十分常见。究其原因是并不健全的女性主义思想从中作梗,让书中的女性失真。

嫉妒在“那不勒斯四部曲”中近乎随处可见。埃莱娜想尽一切办法挣脱她出生的环境强加给她的束缚,她从莉拉身上不断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和力量,目的是成为更为强大的莉拉,而不能被莉拉的影子完全盖住,不能被她战胜。她在成长过程中最大的精神动力在于她对莉拉的敬意和嫉妒,而嫉妒一直在暗处,时常套上“爱”的伪装,只有在《新名字的故事》濒临尾声的时候才点明。这种情感如同漫天大雾,笼罩住整本书:不论是埃莱娜和加利亚尼老师关系的破裂,还是皮诺奇娅与莉拉的针锋相对,嫉妒都是破裂的催化剂。它无孔不入、无处不在。

由此我想反驳一些人的观点,我并不认同许多读者和《大西洋月刊》对莉拉的评价。莉拉并非神明,她是个智慧超群、直觉敏锐、宁折不屈的普通女性。她的性子令人生厌,将她与伟大同名的人不一定能忍受她的喜怒无常、她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只有善于忍受的埃莱娜能够从脏兮兮的外部里窥探到她的智慧、她的力量、她的才干,并在一生当中追寻这种智慧。她和埃莱娜之间无形的攀比贯穿着两人的一生,“嫉妒”让读者在她们两人中间摇摆,“当莉拉的步子变得无法忍受时,读者会紧紧抓住埃莱娜;当埃莱娜迷失时,读者会对莉拉产生信任”。莉拉嫉妒埃莱娜拥有上学的机遇,拥有城区骚乱的机会和写书的能力。她一辈子所受的教育决定她终将困在那不勒斯。让我动容的是她面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她的真实性,即便她低到尘埃里,也能在其中开出一朵虽然不怎么美丽却十分热烈的花。比起公主,莉拉更像一名骑士,拥有着城区男人们所缺少的勇气与斗志。

“那不勒斯四部曲”的时间纵亘五十年,叙述的宽度却不甚广阔。费兰特的笔墨多数消耗在那不勒斯的城区——作为意大利的第三大城区,多数人印象中的重要港口城市,每日都会被金灿灿的太阳包裹住的历史遗迹,经历二战的摧残,它空剩下一座外壳,破破烂烂,一蹶不振。“所有的恶意都从我们的城区开始,扩展到整个意大利,甚至是整个世界。”那不勒斯的境况实则反映出二战后欧洲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会经历的震荡,而这种震荡来自于女性的痛苦,来自于贫民区饱受的磨难,来自于中下阶层的反抗。埃莱娜并没有掩饰它们的意思。她将这段历史直直地插入二人的友谊之中,让城市以及漂泊在其中的各种人士更为立体。

贫民窟是最能反映地方特色的存在。狄更斯描绘出了英国贫民区的物质形象,费兰特则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贫民区女性的精神形象。让我觉得十分有意思的是中文版的角色简介。与别的书目不同,它的介绍顺序不以角色的重要性排先后,而是以家族为单位进行介绍的。仿佛是为了突出主人公的根源,如同文中埃莱娜母亲和帕斯卡莱对着已经脱离城区的埃莱娜一再强调:“别忘了你是哪里来的”。这给文章增添许多可读性。从尾声中我们看到从前青春明丽的女孩逐渐变成她们母亲的模样,受尽丈夫的打骂、变得肥胖不已、或是因成为情妇而疯疯癫癫,一举一动,都烙印着原生家庭的痕迹,放眼四部曲,一口气阅读下来便能发现其中的宿命感。这便是真实的、历经千帆后的心境。

“那不勒斯四部曲”的价值远在“展现真实的友谊之上”。它是一部真实的作品,恍若真有埃莱娜·格雷科存在过一般,用我的语言来总结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它像只羽毛厚重的飞鸟,一缀一缀地翻过绵延不绝的环形山林,最终停留在远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