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蒿之间难至逍遥——读《庄子 逍遥游》有感|高中组三等奖

作者姓名:陈斯齐 学校全称: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第三届南方周末“阅读新火种”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活动

奖项:高中组三等奖

作者姓名:陈斯齐

学校全称: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指导老师:郭家海

我们的心都太小了。

儒家话语体系下的圣贤书已经把我们精神的小屋封得严严实实,仁义道德,入世报国正襟危坐于小屋正中,我们被压抑着固化了精神,陷入不知为何的苦恼。

孔子,孟子,张载,朱熹,一代代大儒继承发展了“礼”的根本:帮助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找到自己准确的定位。我们忙着在君臣父子中找到自己,以社会关系定义自己。我们习惯于接受个体与外物的相关联,把心境锁在自己所织的社会网中。

孔子说这是一种亲爱和乐,庄子认为这是人世的枷锁。真正的人只与天地之道有关。力求人与人之间同频共振是无聊而无谓的。由于人与人心性间的巨大差异,人似乎只有在偶然的时刻才能得到内心间的交互。“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是庄子看待人际的基本观点,舒展开自己的胸怀,包容不完美的相处,不强求于和谐,便可解开他人强加于身的桎梏,找到内心平和自由的逍遥之境。

很多人却不愿意接受庄子的“逍遥”,批评它是教唆后进青年的祸根,是他们脱离社会的缘由。那些中国人,在没拼搏时就已厌倦,还未经世就已经看透,他们的无奈与自我纵容难道也都需要庄子担这份责吗?青年们被戾气收缚住了心无法理解庄子,看客们又只是被关在孔孟的道德律中找不到庄子。后进的本源是庄子的缺位,而不是他的泛滥不同于“反智”“失智”,庄子所倡导的是“去知求智”以求“开阔通达”的思想理念,而世间又有多少人真正知晓?不过都是些愤青犬儒之类打着所谓庄子的旗号一路高歌纵酒,把混杂着江湖气的假庄子带到官场学界去。那些批评庄子反对道德的,你的心里是不是只有狭义的封建儒学里的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才算的上道德?那些说着庄子否弃文化的人,你可知道近一半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都化自他口中的故事!

赞大而非小是庄子的基本观点之一,“大其心”是其中的重要主张。当我看见那本已经撕下小半的《庄子》静静躺在窗前的油桌子上,朋友娴熟的扯下一页当抹布使。我用一阵大笑收回悲伤的眼泪。我知道这个时代依然无法理解“大其心”之下“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的逍遥境界,甚至无法包容“不同”,那个庄子永远接受的东西。没有广阔的视野如何体会庄子的梦话,没有博大的胸怀如何悦纳庄子的自由,没有广大的格局如何仿效庄子的淡然?

无知的人盲目地信仰庄子,为自己的自弃开脱,装出文青的嘴脸为庄子贴上一个个本不属于他的负面标签。“有识之士们”又躲着他走,害怕陷入“反正统”的池沼,默默将它列入一个个“少不读”名录中。这天地又有多少人愿做那“无己无功无名”之人,求实而拒名,找一找那“依乎天地归本之自由”?

那又如何,天下之人心性本就各异,又有哪一个定要与庄子相同?庄子云:“以世为沉浊,不可为庄语”他本就只是以自己的话讲着给自己听的故事,天下之人不过党同而伐异,“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说服”永远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

何时才能张开我们的心,求真求实求自我,在归本中依乎“自然”。

何时可以选择潇洒的放下你对尸位素餐的渴求,默默去走无名的道路。

蓬蒿之间的世界,容不下向往南海的鲲鹏,而你心中的九万里长空,依然有它扶摇而上的可能。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