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与灵——读《国学的天空庄子》有感 | 高中组三等奖

作者:邓清瑜 学校:广州市第六中学

第三届南方周末“阅读新火种”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活动

奖项:高中组三等奖

作者:邓清瑜

学校:广州市第六中学

指导老师:郭子健

与其说这是对一本书的读后感想,倒不如说是对我在 15 岁光阴里塑造的世界观、人生观的诠释与完善。自《瓦尔登湖》至《庄子的情趣》一章,抽丝剥茧,化繁为简,进而明确、清晰,再而更为坚定。

首先是世界观。我曾在深夜疾笔完书一篇对世界的塑造归纳——尽管无人聆听,且当此为我的自言自语吧。我总厌恶人们标榜“保护自然”而进行形式主义的行动,也排斥人类的自以为是的高高在上,一切人类的自我夸耀、居功自傲、以其他生物为低等为耻辱。事实上大可不必,人类并没有自以为是得那么不可或缺。从生态学而言,人类作为消费者,从来不是生态系统所必需的一部分。从历史而言,在人类诞生之前、万千生灵仍存,世界与时间的车轮依旧运转。并非所有人、乃至大多人都不曾重视,自然从不需要人类,而人类始终是自然的附庸。认清自己的位置,因而放弃那所谓的人类优越感。庄子也说过,看待万物首要的便是还原万物的自身价值,破除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作为生灵之一,受自然的限制 (并非自然界),无论时间还是空间,我们依赖万物而生,因而休戚与共。因此我们要做的,也正如庄子所说,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让我们的智慧得到觉悟的机会,这亦是人类唯一的特点——思考的能力,或称之为“人类的灵性”。

因而思考,求学也有了那么一丝的希望。父母教导道“这是你日后人生的基石”,学校指导道“这是通往大学,获得更为舒适的未来的途径”,我们也深知,存在于一个群落,必然意味着竞争。我们因竞争而向前,犹如鱼在干涸的池并片刻休息,随之而来的是下一轮的争抢,头破血流,无止无休。从这功利性的角度而言,学习的意义便被削减了、匮乏了。何不把眼光落在求学本身的意义——思考的深刻化。人应当往未知探索去完善自己的认知,调整研究的态度。我们在求学中了解这个世界之外存而不论的上帝,对这个三维世界上的力量保持敬畏,我们在求学中深化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明白规律法则不可懵越的边界。我们在之中学习人,观察人本身、本心、本性,豁然开朗,大彻大悟之时,便是灵魂的进一步深化。

另外,有关于“人”。人最容易犯的毛病是主观。身在局中,如蒙迷雾。自古有王权倾轧,勾心斗角,有风雨飘摇,人自身的群落内部争斗不休,只因落入执着与区分之中。然而,人类自身本应当合一,以全人类为出发点,在不安现实中用铁链捆在一起。无论过去,还是未来。接着是人生观、生命观、生死观。我钟情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他对死亡的态度令我信服。他说:“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因此坦荡,向死而生,所以少了一份悲伤。对庄子而言,死亡不过也是灵魂脱离身体,徜徉于世界,时间回归自然,归于道的那么一天。那时物已于我,无尽无古今,也如那位国王所说,“生命自黑暗伊始,进入光明而复归于黑暗”,等待着的是下一趟旅程,所以不用惧怕.只需知道终点所在,便能毅然地走向该去的地方。

生物因自然的福祉而诞生,因愿望而生存。我总想人文主义与道能否共存,毕竟洗去一生念想与羁绊,与享受当下似乎冲突。而我又坚信着我所认识的“道并非如此严苛如律法。”他只是站在外头,静默的揣着手,凝望着。其所言得“心如死灰,形同槁木”。尽管排斥人的心上因愿望漾起的涟漪,却也在其中受其愿望感染。我猜,此愿望大抵不同于欲望。它简单而平淡,深刻而铭心,它着眼于远方,行动在当下,使得本听起来毫无意义的虚无的道,更多了一份活气。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