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川湖泽之间——《伍子胥》读后感 | 高中组三等奖

作者姓名:胡语桐 学校全称:株洲市第二中学

第三届南方周末“阅读新火种”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活动

奖项:高中组三等奖

作者姓名:胡语桐

学校全称:株洲市第二中学

指导老师:杨小棠

灵魂里的一滴仇恨会扩散开来毁掉所有的色彩,就像白牛奶里滴进一滴黑墨水。

       ——艾丽丝·门罗

    万物俱寂,暮色正浓。一个缓慢移动的瘦长身影与漆黑的夜色融为一体,苍白的月光倾斜在他的利剑上,闪出锐利的银光。这身影便是少年伍子胥,一条肉与血的复仇之路,正在寂静的土地上静静铺展开来。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父兄遇害,人们冷酷无情,生活艰难困苦。报父兄之仇的志向,在少年的心底生根发芽,潜滋暗长。出走之路上,他途径郑国与陈国。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世事沧桑,他尽收眼底。太子建的狡诈为他的复仇之火添了几分黯淡,与申包胥的谈话让他心里升起了一丝犹豫,也让他更加冷静地思考。他的心本是一个狭小逼仄的房间,炽热的火焰在其中肆虐,好似有无穷的生命力,不停地燃烧,燃烧,而友人轻快的话语像清新的空气浸入了这个房间,但这些都未能使他改变心愿,他势必要使仇恨的烈火蔓延至仇恨得来的地方。

    读到“江上”、“溧水”、“延陵”这几章时,我感到有无数细小的丝线将我与伍子胥的心紧紧缠绕在一起,少年与少年的灵魂,就在这时产生了碰撞,擦出了无数细小又闪亮的火花。江上渔人、溧水女子、放弃王位,归隐田园的季札,将少年眼中黑暗破败的世界无限扩大,越过了战火纷飞的寂寞的荒原。他们是山与水的孩子,他们的心也正如山与水一般宽广又纯粹。江上的渔歌,溧水的米饭,青年的舞蹈,纷纷化作了一汪涓涓细流,无声滋润着少年急于复仇的躁动的心,让这个漂泊的灵魂有了可以依偎的地方。我的心也被林泽间氤氲的花草清香携了去,心存怨气,挑灯苦读的我——一个在生活的泥沼里奋力挣扎的,渴望着学历,渴望着成就的书生。何尝不是像伍子胥这般急功近利,为了目的,摒弃了其他事物?这样度过的一生,是否值得?我又想起了伍子胥的那段对话,“但愿麋鹿稚鸡能够消融了你的仇恨,仇恨只能在得来的地方消融”。这段话触及了一个关于人生的永恒话题——人生的目标与过程,何者更加意义重大?我想到了历史记载中的那个英雄伍子胥,复仇之路上,他披襟斩棘,历经坎坷,终带领吴国击败楚国,实现心愿。但仇恨的怒火始终贯穿着他的一生……我想到那个混乱动荡的年代,想到伍子胥传奇的人生,不禁与书中的世界越来越远了。

    黄昏温和地包裹着林间的风声,鸟兽的鸣叫,为平静的江水染上艳丽热情的红与橙,心灵如大山般沉稳的女子,在江边浣衣,哼唱着古老的歌谣。优美的声音被江水悄悄裹了去,为江边的人们带去生之喜悦。这样的意境,我似乎在林清玄的文字里见过,“生命里偶然的惊喜,悟,心灵的光,就像鸽子麻雀突然来到我们的窗前,当它们飞走的时候,我只要保有那样的欢喜就好”。“人生的最大意义不在奔赴某一目的,而是在承担每个过程。”乐观,从容,尽情地,自由地发动着自己的感官,将感觉倾注在生命中的美好上。这位老先生的人生态度,是我所赞同与钦佩的。

    临近尾声,吴市的“畸人”在吴人的围观下吹响了排箫,广阔的湖泽,奔腾的战马,高耸的山峰,从这瘦长的竹子里倾泄而出,同时也宣告着这段故事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结束。悠悠箫声,跨过泛黄的纸面,跨过几千年的绵长历史,钻入我的心底,久久无法消逝。对于那个“人生的永恒话题”,我也有了自己的答案。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