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可抗疫?清代岭南槟榔是如何传入湖南的

湘潭为清代岭南槟榔北上的主要集散地。乾隆四十四年至同治二年的几次湘潭大疫,促成嚼食槟榔习俗的形成,关键人物则是湘潭知县白璟。过去有些学者因为白璟籍贯奉天而怀疑业内传说的真实性,可以理解,因为他们没有留意白璟与广东的渊源。

责任编辑:刘小磊

2017年10月26日,海南万宁一槟榔加工厂,农户正在整理刚收购的槟榔。(视觉中国/图)

岭南地区嚼食槟榔的习俗,与其药用价值有极深关系。湖南湘潭人嗜食槟榔,最初也是出于治病抗疫需要,只是一旦形成习惯就不能停。湘潭为清代岭南槟榔北上的主要集散地。乾隆四十四年至同治二年的几次湘潭大疫,促成了嚼食槟榔的习俗。据业内传说,引进槟榔的关键人物是湘潭知县白璟,白璟之父白为玺曾任广东英德知县,这是岭南槟榔被引入湘潭的特殊机缘。

辟瘴即是防疫

槟榔的药用价值,古人早有认识,东汉南海人杨孚《异物志》已记载食槟榔可以“下气”助消化,此后有关槟榔可以下气、消胀、驱虫、辟瘴、治疫的文献记载,层出不穷。湘潭大学张恩迅、申玲玲《瘴气、瘟疫与成瘾:地方社会变迁中槟榔食俗的传播与重构》一文,全面梳理了历代有关槟榔药用价值的论述,并指出:“唐宋时期槟榔是伴随中央政权开发岭南的除瘴工具,清(代)民(国)时期槟榔是见证近代中国商贸网络发展与地方社会变迁的治瘟药材。”此处的“治瘟”“除瘴”,换言之就是防疫治疫。无论是闽粤还是湖南,嚼食槟榔,最初的正当理由是防疫治疫,这并不排斥一些人为寻求快感、出于礼仪需要而食用槟榔,三者可以同时并存。

古人多用药用植物辟瘴防疫,明末清初有人传播吸烟可以辟瘴的说法。清代湘潭文人朱声亨写过一篇《蔫说》:“吕宋产蔫叶,剉而吸之,谓能辟瘴。”湘潭人把烟叶叫做“蔫叶”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