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疲于应付举报:关键在重建家校间的应有权利边界丨快评

要解决家长与学生对学校的海量不合理投诉问题,要消除弥漫在家校之间的“防备和敌意”与不信任,要让老师与学校不因此而“甩手”“撂挑子”“躺平”,关键在于重新建立家校之间的应有权利边界,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各自归位,各政府部门别再通过学校-老师向家长派发各种非教育任务让家长疲于应付了,也别把孩子当肥羊、试图从孩子身上挣钱。

在此基础上,12345与教育主管部门面对投诉,应该讲原则、讲道理与讲是非,不要逼迫老师自证无罪,不要对不良家长让步,树立正派价值观,以激发人性之善,抑制人性之恶。唯有这样,学校才能正常开展教育活动,才能向孩子传递好的价值观,我们的孩子才能在知识、德性与价值观上不断精进,激发与展现出良知良能。

责任编辑:辛省志

日前,北青报一篇深度报道《老师被扩大化举报背后的隐忧:困于自证,选择“躺平”》引发了关切与讨论,社交媒体上出现了不少同情老师的声音。不过,这样的声音能持续多久,又能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对老师工作的实际支持?答案恐怕并不乐观。

报道列举了各种不合理举报:有老师因为晚三个小时回复家长信息而被举报;一位老师穿了一条裙子,被学生妈妈投诉“不像正经人”;一位老师,入职第二天就被家长举报没有经验、带不好班……让人感觉有些家长把旺盛的精力,用于吹毛求疵与肆意作妖上了。

报道借一些老师的口,认为问题源于“防备和敌意弥漫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很多老师打小孩的恶性新闻又加剧了不信任。更有人会利用这种情绪,满足自己的诉求”。这一解释是说:某些老师有失师德→舆论推波助澜→“防备和敌意”氛围→某些家长借机生事渔利,这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