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人体科学馆馆长:与标本“交谈”,让人体不再神秘

“学医之人都清楚,没有遗体就没有解剖,没有解剖就没有现代医学,没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人体标本,医学院也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医生。所以我们对于遗体捐献者,都充满敬意,称之为大体老师。这些大体老师,既是我们的‘校友’,亦是‘恩师’。”

“想象一下,把每一块骨骼画上长颈鹿、伊甸园等五彩斑斓的图案,每一根血管、神经可以有不同颜色,把每一个标本都用黑色笔速写下来形成一卷组图,人体此刻变得不再神秘,精彩纷呈。”

责任编辑:曹海东

周国民经常亲自为来访者介绍,他上课或外出时由志愿者为来访者讲解。(南方周末记者 黄思卓/图)

一座藏在复旦大学枫林校区里的人体科学馆,火了。

“好多人都是看了小红书、大众点评过来的,大家都好奇展示人体标本的地方,怎么就成了‘小众打卡地’‘网红博物馆’。”为了不漏接每一个咨询电话,馆长周国民特意把科学馆的座机和他的手机号绑定,因此整个国庆假期,周国民的手机响铃几乎没有停过。

很少参观者知道的是,人体科学馆馆长只是周国民的众多工作之一,他在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曾担任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系主任近二十年,2023年秋季学期伊始还承担20多个课时/周的教学任务,校外还有许多解剖学相关的职务和头衔。

“今年是我在人体科学馆的第十年,我还想把科普做得更好,挖掘更多故事,让普通人也能感受医学的温度。”周国民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

以下根据周国民教授的口述整理:

给孩子讲新生命是如何诞生的

人体科学馆虽小,但历史悠久,收藏颇丰,比如贴着燕京大学标签的组织切片,1930年产于德国的显微操作仪,完整的骨架和全身塑化标本,但进门最显眼的地方,放的是婴儿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