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恐袭预告”,法国缘何被恐怖组织盯上?

“有了钱,这些组织就可以通过渗透移民潮等方式,就地培训圣战分子。就像2015年11月13日袭击事件中的一些行凶者一样。他们还可以远程培训其他人。”达尔马宁说。

虽然袭击者宣称“效忠极端组织”,但大多数人都是年轻的法国公民,且呈现小团体式活动。

在西方阵营内部,法国针对多元族群和信仰群体的态度较为严苛,强调族群平等并捍卫世俗化原则,不允许宗教元素在公共领域过分展示。因此,围绕头巾问题、Abaya服饰问题等所产生的矛盾与冲突便会周期性呈现。

责任编辑:姚忆江

当地时间2023年10月13日,法国阿拉斯,一名持刀男子在一所高中杀害了一名教师,并打伤了另外两人。反恐官员表示,他们正在牵头调查这起持刀袭击事件。(视觉中国/图)

在国际局势极为紧张之际,恐怖主义再次袭击法国。

当地时间2023年10月13日,在北部城市阿拉斯发生持刀袭击事件后,法国称处于恐袭警戒状态,将威胁等级调至最高。这次袭击事件导致一名教师死亡,三人重伤。

仅仅一天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凡尔赛宫、里昂火车站等多处地标建筑因安全威胁而发布“紧急疏散令”。一些卢浮宫博物馆的参观者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消息称,在疏散过程中,现场有巨大的警报声。

就在上个月,阿拉伯半岛基地组织通过内部刊物向法国、瑞典发出了“恐袭预告”。法国内政部长热拉尔-达尔马宁(Gérald Darmanin)接受《法兰西西部报》(L’Ouest-France)专访时称,当局将一如既往认真应对,因为“恐怖主义的风险仍然很高”。

多年前“11·13巴黎恐袭案”的恐惧浮上心头。为什么法国总是被恐怖分子盯上?

恐袭风险死灰复燃

八年前,“11·13巴黎恐袭案”发生后,人们走上街头,在遇袭地点摆上哀悼的蜡烛和鲜花。

2015年11月17日晚上,在靠近巴黎国王喷泉街的悼念地点,摄影师本杰明·费拉尔斯基在哀悼人群中发现了一名悲伤的警察正伏在同事肩膀上哭泣。

本杰明抓住时机、摁下快门,定格了让人心碎的一幕。他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照片,命名为《哭泣的警察》。

八年后,这一代表了法国伤痛记忆的警察哭泣场景,却在新一轮的“恐袭预告”中出现。

据法国商业调频电视台(BFMTV)9月14日报道,阿拉伯半岛基地组织(AQAP)最新一期出版物《战斗之声》中,向法国、瑞典发出“恐袭威胁”。

在阿拉伯半岛基地组织(AQAP)刊发的一张宣传画中,蒙面人手持长枪,居高临下。冷酷的目光下,两名法国警察相拥哭泣。

据了解,该宣传物的文章通过多种互联网平台传播。刊文还提出,瑞典在发生一系列烧经事件后,“带领欧盟国家打击伊斯兰教、穆斯林国家”。

阿拉伯半岛基地组织是一个激进的伊斯兰主义组织,主要活跃在也门和沙特。2015年1月巴黎《查理周刊》恐怖袭击发生后,该组织“宣称负责”。

“犯罪前科”与赤裸裸的挑衅,引发了法国当局的担忧。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以为这种情况不会再次发生。然而阿富汗、黎凡特和非洲等正在为其提供资金,这意味着威胁可能发生。”2023年9月20日,法国内政部长达尔马宁在受访时警告,该国的恐袭风险可能死灰复燃。

达尔马宁指出,目前主要的危险仍然来自法国本土的激进分子。这些人通常是在互联网上逐步激进化,他们极度孤立,乐于接受圣战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