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征集了几千封“美好回音”,看到无数普通人的善意共振

“每天早上,六叔早早地来到茶摊,他的第一个客人永远是环卫工人。”这是一封从成都发来的“美好回音”的信的开头,让人不禁好奇,是一杯茶产生了回音吗?

被邻里亲切地唤作六叔的中年人,在城市一角支起了一个“爱心茶摊”。每当环卫工人路过,六叔总是迎在前面,递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水。茶摊成了环卫工人们的休憩站,他们和六叔、来喝茶的居民们在这里分享着彼此的故事。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到“爱心茶摊”的行列,有人提供雨伞,有人送来水果,大家用自己的行动让“美好回音”似冲沏的茶叶般绽放,如四溢的茶香般流动。

这只是8月南方周末联合还呗发起的“美好回音”故事征集中万千回音的一个,写信人以文字为媒,让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美好抵达更远的地方,在每一位遇见美好的读者心中一次次叩响回音。

善意,也许是人与人之间能实现的最大循环。所谓“患难相救,有无相贷”,在无数人将从他处“借来”的善意,又无数次“还与”更多更远的人们中,我们才得以走过低谷,越过高山。

《美好回音》纪录片

微光的回音

借走出大山的力量,还公益一束光芒

山的另一边是什么?

对于许多像雨波一样生长在大山里的孩子来说,山的另一边,或许是一片更为沉默的大山,但雨波总觉得,“山的那边不只是山”,可能是一种不一样的生活。但想要越过去,很难。

从小镇考到江安县城最好的高中,雨波原以为,憧憬了许多年的“更厉害”的生活会以一种欢心雀跃的面貌,迎接他的到来。巨大的冲击在开学的第一天,就打得他一个措手不及。尽管是以初中全校第二的成绩考入高中,但在虹吸效应明显的县中,这个成绩在200名尖子生中成了“倒数”第二。

敏感、自卑,在最开始的半年里被无限放大,推着他往前跑的,是他一直向往的山的另一边的“世界”,这也成为后来他命运改变的契机。

高二那年,班主任说成都林荫公益服务中心组织的夏令营有一个名额,有意愿的同学可以报名。下课后,雨波毫不犹豫地走进办公室,主动争取上了全班唯一的名额。很多年后,雨波仍然会感激自己当时的勇敢。

在林荫公益训练营里,一群真诚善良的志愿者,用善意教会雨波重新认识“成长”。在一次又一次对谈里,眼含热泪的倾诉被怀抱所接纳,羞怯的自我剖白被鼓励所化解,过去那些被他看作伤疤的经历也被视作成长的勋章。“我也想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去靠近光。”

林荫公益带给他的温暖与光芒,照亮了雨波迷茫的人生道路,蜕变在重返校园后接踵而至。积极参加校园活动、主动关怀家人、尝试与往事和解……全力奔跑的他,成功考入大学。作为一名医学生,雨波成立了小红花志愿者服务队,他们教肿瘤患者折小红花,鼓励他们勇敢地对抗病魔。一位患者告诉他,她把自己折的小红花送给了护士长,因为除了家人,护士长就是她最亲的人。“美好回音”在此刻化作了一朵手中的“小红花”在病房里悄然盛开。

雨波在林荫公益训练营鼓励高中生

2020年,雨波申请加入了林荫公益,转换身份,从曾经的受助人变成一名“林荫人”。“我一直没有忘记林荫公益给我的帮助”,那道借来的光他想要还回去。三年间,雨波一直坚持去乡村小学支教,鼓励着许许多多和他有着相似经历的少年。

参与的公益项目越多,雨波的人生选择也越为坚定。走出大山后的他,有许多比“回家”更好的去路,但被温暖的人更懂得温暖他人,投身家乡基层医疗事业是雨波不二的选择。

对于“山的另一边有什么”这个问题,雨波也有了新的思考。山的另一边,是更大更辽阔的世界,他借着光去看过、感受过。如今,他更懂得,走回来,成为大山的一束光,才能让曾经征召过他的声音在大山持续回响,让温暖过他的善意托住家乡的生活。

雨波的“美好回音”

大地的回音

借土地富饶的底气,还家乡一份繁荣

善意,让一个人越过山丘后回来牵起大山里更多人的手,也让一个人离开家乡后回到这片熟悉的土地带领更多人开辟新的生活。

毕业后的杜帆,也曾面临和雨波一样的选择,是留在大学所在的城市,还是回到家乡?杜帆的答案同样是后者,续写她的“柴达木盆地”的故事。

喜欢挑战的杜帆,大二时就利用闲暇时间在学校附近经营了一间酒吧,生意十分红火。大学毕业后,杜帆选择将酒吧转让,回到家乡青海,成了一名英语教师。然而,对挑战本能的向往从未在杜帆心中消失,过了一年朝九晚五的生活后,她辞去了父母眼中的“铁饭碗”,自此开启了连续创业之路。

2006年,杜帆创建了青海省第一家家庭宾馆。2014年,她又投资了一家海鲜自助餐厅,但以失败告终。“之前投资的三百多万全部亏损,还欠下了外债,也曾经一度感到迷茫。”回忆起这段经历,杜帆言语中仍难免遗憾。

但正是这次让杜帆一路“开挂”的创业人生栽了大跟头的变故,开启了她从“我”通往“我们”的命运。

身为“老青海人”的杜帆,从祖父辈和父母身上承袭了坚韧的、敢于垦荒的柴达木精神。面对创业失败,她选择积极应对。“对我支持最大的就是我的爱人。他一直陪着我去处理一些我处理不了的事情,跟我说,慢慢来,只要我们两个人一块儿努力,肯定是能成的。” 除了家人,还有来自当时处理债务问题的法官的善意,“他跟我说,我相信你肯定能站起来。这给我的鼓励也挺大的,我不能就这么倒了。”

正是无数人的善意和支持借给了杜帆重新站起来的勇气。2017年,杜帆回到了生养她的故乡海西,再一次开始创业之路。看到了电商的前景,她先从老本行干起,主要发展电商培训。2019年,国务院提出大力发展消费帮扶,她瞅准时机,选择了农产品销售行业,而这又是物产丰饶的海西州借给她的底气。

杜帆在青海德令哈的枸杞地和农户交流

海西州地处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是世界四大超净区之一。在纯净无污染的环境中生长,黑枸杞、红枸杞、藜麦、青稞、沙棘等等农产品,几乎都是绿色有机产品,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

杜帆所运营的企业,一方面直接从家庭困难的农户中收购原材料进行农产品深加工,一方面帮助州内其他优质农产品企业开拓线上销售通路。“有借有还是规矩”,在借来的善意和底气下,杜帆的这次创业从“我”变成了“我们”。

作为海西州唯一官方授权消费助农电商平台的负责人,她成为家乡日益壮大的电商助农事业探路人和开拓者队伍中的一员。“我可以做到一家独大,但是这对当地的经济和老百姓幸福感的提升是没有什么贡献的。但能帮助大家一起更好地卖自己的农产品,这个产业好了,那我自己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欠的债要还,得到过的善意,也要还。”如今,杜帆与团队也在基于海西州的优势资源,探索新的产品与销售方式,助力家乡实现更繁荣的梦想。

杜帆的“美好回音”

暖风的回音

借师傅善意的指引,还更多人一条明路

一个是地处西部的三江源头,一个是中国电商的桥头堡,相隔海西2600公里的杭州,也在发生着从“我”到“我们”的故事。

刚刚过去的9月,与钱江潮水一同奔涌的,还有第19届亚运会场上运动健儿的梦想,和杭州这座城市的澎湃。而这背后,是为这座城市源源不断注入活力的万千“弄潮儿”,“剪刀手”舒松彪,便是其中一位。

在拱墅区米市巷街道,每天上午9点多,就可以看见一群老人,似约好一般,朝同一家店走去。一会儿工夫,舒松彪美发机构的椅子上便坐满了来“免费剪发”的老年人。年轻的理发师们认真细致地修剪着老人们的头发,也会时不时地和他们闲聊几句家常。

每天早上一小时为70岁以上老人免费剪发的公益服务,舒松彪美发团队已经持续了15年。“那时候,师傅也会去敬老院做公益,给老人们免费剪头发。”“免费剪发”是舒松彪还是一个学徒时就跟着师傅做,又在自己的理发店里带着徒弟延续至今的善举。

满怀对未来的憧憬,当年16岁的江西少年舒松彪,在千禧年离开家乡,只身来到杭州打拼。当时并没有太多选择,在哥哥的推荐下,他决定学习做美容美发,拜师从学徒开始一步步做起。

在当学徒的7年半时间里,舒松彪几乎没有迟到过一分钟,面对师傅的严格管理,他选择了坚持。“如果上错了锡纸烫的药水,师傅会罚我们抄3000遍,在第二天晚上就要交。”舒松彪回忆道。至今他还保留着当年的笔记本,每个技术要点,他都记下来反复研究。

但正是因为有了师傅的严厉栽培和自己的执著努力,他才能以“头”等功夫,从一个小小的发廊学徒走到如今创办了5家美发门店70多人团队的美发技术总监。舒松彪的徒弟中有不少是他的老乡,“同乡的年轻人中,有读不进书的,也有一些闲着没事做的,我想帮帮他们,就把他们带了出来”。他想要把那份师傅“借”他的手艺和善意,继续“还”给徒弟,“还”给社会。

在借由“美发”的事业通往美好的路上,舒松彪不仅帮家乡的年轻人找到了得以安身立命的手艺,也借师傅善意的指引,把“美”还给更多渴望“美”的人:他时常带领团队组织一些公益活动,为残障人士、社区医务人员等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免费理发服务。

舒松彪带领徒弟为老年人免费剪发

有一次,一位爷爷买了一兜子水果放在店里,说自己先去买菜。结果那天爷爷就没再来过店里,一问才知道,水果是特意为了感谢他们送来的。这是一位老人家的“小心机”,更是一份善意的“归还”。

经典电影《剪刀手爱德华》表达了人对爱和美的渴望。而舒松彪,也从离开家乡的逐梦少年,成长为能为他人提供立足之地、传递爱和美的“剪刀手”。美好回音在每一次吹风机响起时,像一阵温暖的风吹向师傅和他、他和徒弟,还有他们为其免费理发的人之间,生生不息。

无论是回到家乡,还是前往新的城市,哪里的土壤都乐意接受善意的滋养,让潜心奋斗的人在此建造家园,创造生活。“我们”的故事,也在更广阔的土地上书写出更多关于善意的“借与还”的美好篇章。秉持着“好借好还呗”品牌理念的还呗,凭借着善意的信任支持着无数小微企业的日常周转过渡,截至目前,还呗已为八十余万小微企业主及工商个体户提供贷款撮合服务,累计交易额超330亿,覆盖批发零售业、餐饮住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国民经济全部行业。

舒松彪的“美好回音”

美好回音的共振

一份善意,会产生多大的回响?接收与传递善意的人,会指向一个共同的答案:无限大。

大山少年将善意在公益人的脚下共振,从此步履不停,回响创造更多回响;

学徒少年将善意在手艺人的美中共振,从此剪刀不辍,美好创造更多美好;

开垦者将善意在新农人的劳动中共振,从此创业不止,梦想创造更多梦想;

………

任曲谱万千,美好回音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生活中激荡,那是由无数普通人的善意共振而成的交响曲。这正是我们发起“美好回音”征集的初衷,看似微不足道的善举,却在他人的心灵深处掀起了波澜,在一圈圈荡开去的涟漪中,化作未来人生路上的惊喜回音,与我们不期而遇。

它们是语文教师许老师收到来自王崧舟教授的一篇3548字的书稿序言后,书写成自己对教育的独特理解;是江同学在欧洲旅游时收到旁边叔叔提供的一张单程票后,接续起叔叔延续美好的任务;是坐高铁被站票小哥让了小马扎的栗先生从此在旅途中携带的小凳子……

每一次善意的借还,就响起一次美好的回音。在人群中如同涓涓细流但从不停歇的善意,就会在“好借好还”中共振出无限的美好回音,永不止息。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