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以来的中国与美国(中)丨倬彼云汉

美国的外交政策,是中美关系中最主要的一剂“药”,也是为了维护西方文化的霸权思想、“围堵”思想。这才是我们理解二战以来的世界这个复杂的大棋局,很重要的一个原则。

责任编辑:邢人俨

1968年7月1日,英国伦敦兰开斯特宫,苏联大使(左)和美国大使(右)看着英国外交部长Michael Stewart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上签字。 (视觉中国/图)

“围堵政策”下的国际格局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这一段时期,美国曾有深入的检讨,也确定其国策所在:如何防堵苏联和中国联合战线?所谓“自由世界”,也就是英美领导的欧洲和美国,该如何面对社会主义阵容?主张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国家,与奉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国家,二者之间是和平相处,还是处处对抗?这是当时美国政府非常挂心的事情。

1947年,杜鲁门总统就以上问题征求马歇尔、艾森豪威尔和麦克阿瑟的意见后,采纳围堵政策。1946年2月22日,驻守莫斯科的美国大使馆代办凯南(George F. Kennan),向国务院发送了著名的“长电报”。凯南的建议,定下了美国对战后世界的规划:“围堵政策”(Strategy of Containment)。从杜鲁门时代一直延伸到尼克松时代,都在这个方向做种种的外交措施。而在尼克松时代,基辛格规划了“联系”(Engagement)政策。但是,从整体原则而言,“联系”也只是手段,是想在“围堵”之中,设法闯出一个缺口。所以,“围堵政策”可以说是几十年来,美国处理世界事务的最高原则。直到最近,这一政策演化成手忙脚乱的局面,这是当时没有预料到的。

回顾1947年至今,七十多年来,西方世界大多是在这个“围堵政策”的统治下:美国自我期许,应该担起“自由世界”“自由经济”的“防卫者”这个责任。所有可能出现的“缺口”,都要尽量堵上——从北海延伸到鄂霍次克海,从柏林延伸到库页岛。这一条漫长的战线,中间以苏联为主,而中国作为没有指明的“伙伴”——中国的“伙伴”身份,究竟是靠向哪一边,这个电文里没有叙述。

关于这一政策的落实,美国决定以前述三个重要人物作为主要执行者。第一步是马歇尔以国务卿的身份,主持旨在推动欧洲复兴的“马歇尔计划”(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同时以美元援助希腊、土耳其——这两个国家,是苏联舰队由里海、黑海进入地中海的要道。在东方,日本投降以后,麦克阿瑟要将日本与韩国打造为“东方的民主堡垒”,亲自主持东线的防守。

杜鲁门退任以后,接任的是艾森豪威尔,三者维持了这个局面几十年。其中的插曲是杜鲁门无法忍受麦克阿瑟“将在外不受君命”,从南韩召回这一悍将。但是,马歇尔与艾森豪威尔忠诚地执行了这一政策。

这个政策在东方的第一步,是美国第七舰队开始巡防台湾海峡,使得孤悬在中国大陆海边的金门、马祖——这两个国民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