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代务农人”:他们正在消失的技艺、生活方式与价值观

既是“务农人”,这群高龄老人自然深谙务农或农村与农业的各项技术与技艺,他们打小对农业时令了如指掌,知道啥时候春耕,啥时候育苗,啥时候播种,啥时候施肥,啥时候除草,啥时候收割,用什么储藏农作物。

责任编辑:陈斌

十一假期回家的第四天下午,我和母亲去散步。在临河的一块菜地,我们邂逅了杨奶奶,只见她佝偻着背,在种萝卜菜秧。

母亲告诉我,杨奶奶今年81岁,是村里年龄最大的人。杨奶奶的老伴过世多年,她的两个儿子都在省城武汉发展,她独居。我见地里种有白萝卜、胡萝卜、红菜苔、卷心菜,便问杨奶奶为何要种这么多,她说,“四个月后,孩子们都回家了,一起有9张嘴。”我一下子意识到,四个月后就是春节。她还补充了一句,“不仅他们过年回来吃,我还得备一些给他们走的时候带走。”

看到早些时候种下的萝卜长势不是很好,我问她何故,她告诉两点原因。

其一,很多农民进城打工了,很多田地荒芜了,灌木丛到处都是,野猪、獾子等动物较之从前多了许多,像人多势众一样,它们已经不是夜里偷偷摸摸地吃包括蔬菜在内的农作物,大白天它们也可以大大方方地入侵菜地、谷地、红薯地,白天,老人还能时不时杵着一根棍子过来菜地看守,驱赶一下野物,夜里,她就完全没有办法了。

其二,因为长期使用农药及化肥,农地的土壤结构发生了变异,土壤板结严重,肥力下降得厉害,包括蔬菜在内的各类农作物的产量锐减。

事实上,我们回不去了

叮嘱杨奶奶小心一些后,我和母亲继续散步。眼前是大片的稻田,母亲问我知道哪块是我家的,我猜了两次,母亲皆摇摇头。

我顿觉惭愧,我连自家的田地都不知在哪里。应该是2008年工作以来,每次我回家,父母都不怎么下地干农活,专门陪着我,我当然也鲜有机会下地。时间久了,我也就忘了家里田地的准确位置。见稻谷呈金黄色,我提议第二天收割,我也帮忙割,不料母亲对我的割稻技艺很不放心。“还是等你回广州了,我和你爸慢慢来吧,你多年不下田,万一割到手,就不好了。”我竟然无言以对,因为事实就是我虽然经常回家,但很少下地干活,早已不像我念小学和初中那会儿,是家里重要的劳力。

我在广州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