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知绿:国内首份企业绿色开放合作观察报告出炉

近日,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联合蚂蚁集团研究院发布了《见微知绿:蚂蚁集团绿色开放合作观察报告》(下称“报告”)。报告以蚂蚁集团为观察对象,剖析了蚂蚁集团与合作伙伴开展的绿色开放合作行动,以期探索在绿色转型浪潮下,企业如何突破认知困境,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和创新的方法,连接组织间的“绿色转型孤岛”,最大限度激发绿色发展协同力。

南方周末研究院副秘书长、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孙孝文表示,报告的缘起旨在对当前绿色转型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探讨,比如减碳是否拖累经济?绿色转型的链条是否通畅?绿色领域是否有开放合作的良好实践?

之所以选择蚂蚁集团作为观察对象,是因为在绿色发展方面,蚂蚁集团是先行者,比如2016年发起的蚂蚁森林成为现象级的互联网公益环保项目;在绿色开放合作方面,蚂蚁也是创新者,2021年蚂蚁集团发起“绿色能量行动”,与合作伙伴共同搭建起涵盖绿色出行、绿色住宿、绿色购物、绿色回收、绿色政务、生态保护和修复等丰富的绿色生活加绿色公益场景,一个初具规模的绿色开放合作生态逐步形成。

挑战:转型路遇“拦路虎”

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大势。然而,绿色转型的挑战依然艰巨。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绿色低碳转型突出面临绿色消费水平提高难、实体经济数绿融合难、中小企业绿色转型难、绿色领域开放合作难等四大挑战。

首先,与庞大的消费市场相比,我国当前的绿色消费水平不高,发展绿色低碳消费市场仍存在多重制约。整体来看,绿色消费政策、绿色产品供给、绿色消费认知等之间衔接不畅。具体来看,在绿色消费两端,同时存在着品牌企业的“行动困境”和消费者的“选择困境”,即如何向消费者展示产品和服务的绿色属性、唤醒绿色消费意识并转化为消费选择,是企业的难题;如何在铺天盖地的广告中选择一款性价比高的绿色商品,则是消费者的困境。

其次,数字化是实体经济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推动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随着全社会算力需求的上升,数字产业本身的能耗在快速增长;另一方面,传统经济部门数字化转型并非一蹴而就,推动实体经济实现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转型仍在探索中。

第三,实体经济中大量的中小微企业的转型障碍尤为突出。囿于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方面的力量比较薄弱,进而导致中小微企业绿色低碳转型主观意愿不强、绿色低碳转型动力不足、绿色低碳转型路径不明等。数据显示,当前79%的中小企业仍处在数字化转型的初步探索阶段,处于数字化应用践行阶段的企业占比12%,仅有9%的中小企业达到深度应用阶段。

最后,最为急迫也最为困难的是,在绿色领域开展开放合作。传统的竞争文化,使得组织之间对技术、信息等要素尤为重视,以此构建竞争优势。但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需要全社会的动员和衔接,才能激发更大的绿色转型创新活力。让人遗憾的是,当前在绿色发展领域,行业内部和跨行业的开放合作程度仍然较低。

观察:绿色转型新方向

绿色转型是大势所趋,同时面临巨大挑战。身处其中,企业如何发挥各自优势,汇聚绿色发展合力?

报告编写小组采访调研了蚂蚁集团各业务部门,以及参与蚂蚁绿色能量行动的十多位合作伙伴,探讨了企业在绿色领域开展合作创新的种种可能,并总结出蚂蚁集团绿色开放行动在消费、产业、社会三个维度的九大观察。

观察一:靠山吃山探索“新吃法”。如何让生态环保这件事可持续?这是大多数生态类公益项目面临的难题。在四川省平武县的关坝公益保护地项目和甘肃古浪县治沙行动中,蚂蚁集团与众多公益组织、专业机构和地方政府开放合作,注重发挥公众参与的力量,努力挖掘本地生态产品的价值潜力,以促进项目实施地兼顾“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重点解决了生态产品难度量、难交易、难变现问题。

观察二:绿色消费亟须“看得见”。如何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挑选一件“绿色商品”?这是企业的行动困境,也是消费者的选择困境。蚂蚁集团凭借蚂蚁森林在用户认知中已经形成的绿色心智,与立白、蒙牛、洲际酒店、喜市多等逾600家涵盖衣食住行的品牌企业合作,为企业的绿色商品和服务打上“绿色能量”标签,实现了将绿色商品的可视化,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沟通成本和消费者的选择难度。

观察三:生产者责任“向绿”延伸。很多企业能够管控生产运营环节的环境影响,但要将环境责任延伸到产品的使用、回收以及废物处置环节则存在困难。特别是消费类企业,因消费者个体分散、总量庞大的特点,极大地增加了企业对废旧商品的回收难度,使得循环经济难以形成闭环。蚂蚁集团借助支付宝平台及其数字化生态的力量,与耐克、雀巢等致力旧物回收的企业合作,极大提高了回收信息的末端人群触达数量和回收效率。

观察四:数字化“再造”循环产业链路。旧衣回收行业突出面临渠道难以电子化以及用户信任问题。鸥燕旧衣回收平台与蚂蚁集团合作,在支付宝上线鸥燕回收小程序,双方联合开发智能回收箱,这为行业带来了数字化升级,几乎重塑了行业回收链路。

观察五:充电桩借“数绿融合”突围。充电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提速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找桩难、找桩慢仍是突出问题。蚂蚁集团与充电桩运营商合作,将不同的充电运营商聚合到支付宝平台,实现了一定规模充电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大大提升了用户找桩的效率。围绕提升充电服务体验,支付宝依托芝麻信用,将原来的先付费后充电模式改变为先充电后付费模式,省去了用户充值找零的繁琐过程,优化了用户体验。

观察六:数字技术减碳的“自我革命”。数字化转型加速带来了用能需求的增长,如何实现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转型,是当前经济转型面临的挑战。作为数字科技企业,蚂蚁集团一方面探索绿色计算技术,以减少业务对能耗的需求。另一方面,发挥数字科技企业的赋能优势,加大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的技术和服务供给力度,助力重点行业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和碳排放管理的精细化。

观察七:绿色金融惠及小微企业。数据显示,我国绿色贷款存量规模居全球第一,但“普惠金融不够绿色,绿色金融不够普惠”的情况仍然存在,如何将小微企业纳入绿色金融的支持范畴仍属于前沿课题。在人民银行台州市中心支行的指导下,蚂蚁集团与北京绿色金融及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在台州“微绿达”平台中,探索形成了以“流动性贷款绿色识别、主体绿色评价、绿色信息共享”为特点的一整套服务小微企业绿色金融的数字化模式,从而帮助信贷业务更便捷地实现对小微企业的绿色判别。

观察八:绿色出行全方位“宠粉”。如何以创新的方式吸引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加入绿色出行?蚂蚁集团与航空、地铁、公交、网约车、共享出行等企业合作,尽可能覆盖多样出行方式,依托蚂蚁森林的社交功能和绿色能量激励举措,创造符合年轻人的环保玩法,重点解决以往存在的绿色出行意愿低、激励方式单一等问题。

观察九:公共服务提升“含绿量”。当前,我国在政务服务、城市碳普惠平台、重大赛事活动等公共服务方面越来越重视提升绿色效能。如何让公共服务的绿色绩效可衡量?蚂蚁集团通过开放平台数据和运营能力,与城市政府合作,助力解决电子政府绿色绩效量化问题,提升了地方碳普惠平台的建设成效,为公众参与重大赛事碳中和探索了新路径。

趋势:绿色社会价值

蚂蚁集团的绿色开放行动仍在进行中,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也不可能在朝夕之间完成。见微知著,蚂蚁集团与合作伙伴在不同领域的探索尝试,让我们看到了企业在助力全社会绿色进程中可以发挥的作用,以及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创新路径。

提亮绿色标签,丰富绿色消费场景。消费市场一头连接着经济发展,一头连接着社会民生。在消费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的背景下,从消费端切入,大力发展绿色消费,能够有效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绿色消费的关键是要提亮产品的绿色标签。一方面要将专业的绿色商品信息进行通俗化“翻译”,让消费者看得见、看得懂。另一方面构建尽可能丰富的绿色消费场景,覆盖公众吃穿住行用各个领域,让绿色商品随处可见、随时可选。

创新数字技术,加速产业双化协同。数字化与绿色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数字技术和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将是实现全面绿色发展的引擎,数字科技企业在产业绿色转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数字科技企业要实现自身的绿色化发展,如降低数字基础设施的能耗,为全社会提供绿色算力。另一方面数字科技企业要发挥行业绿色赋能作用,助力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工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水平,助力打造绿色生活方式。

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数量庞大的中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韧性、就业韧性的重要支撑,也是绿色转型的重要群体。在开展各类绿色开放合作行动中,应提高对小微企业的关注,为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政策、技术、资金等支持。

建立绿色标准,规范绿色话语体系。绿色开放合作涉及领域广泛,而各领域缺乏统一的方法学和公认的标准。因此,各类企业和机构在绿色实践中,都需要注重相关标准的建设,如绿色商品和服务的标准、绿色技术的标准和使用规范、绿色消费行为的减排计量方法等,以标准化建设促进规范化发展。

构建合作网络,凝聚绿色发展合力。当前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如绿色低碳转型的政策制度略显滞后,有关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的行业标准和监管体系有待完善,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创新不足,消费者对绿色低碳消费还普遍存在认知和感知障碍。构建绿色开放合作网络正是要突破这些单方面制约,让绿色转型的政策制度、行业标准、技术产品、消费理念等有效衔接,协调统一,最大限度凝聚绿色发展共识,发挥各要素的协同增效效应。

探索开放合作之路

报告发布当日,多位专家和企业代表围绕“探寻绿色开放合作之路”的主题展开了研讨。

就报告提到的“减碳与增长”关系,世界自然基金会上海办公室主任任文伟认为,减碳并非意味着减少能源,而是优化利用方式;增长也不再仅仅关乎GDP的增长,而是追求高质量的发展。青合循环经济与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蒋南青表示,靠资源环境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企业不仅要做产品,更要做品牌,更多地考虑非财务因素,与上下游合作形成低碳的生态圈。

围绕如何更好推动绿色消费,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认为,以绑架情怀来做绿色消费并不能长久。推进绿色消费很重要,但是根本上还是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在蚂蚁集团可持续发展部业务专家凌上看来,蚂蚁集团推动绿色消费的做法不同于传统的“先知后行”,而是“在行中知”,凭借平台连接能力和数字技术,在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中提供绿色的选择与积极的反馈,并通过利他的公益模式有效激励消费者。

绿色低碳大势所趋,开放合作则是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的钥匙。中国绿色低碳转型驶入“快车道”。让绿色发展推进的更加高效、顺畅,需要擦亮绿色“车标”,让更多人看到“绿色”是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提升数字化和绿色化融合发展水平,打造绿色发展的强劲引擎;建立绿色发展相关技术、产品、评价标准,夯实绿色发展共识。

这将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每一股社会力量,都不容忽视;每一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

点击查看《见微知绿 蚂蚁集团绿色开放合作观察报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