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中剩有丘陵在,好听昭时鸣玉珂:怀念刘操南先生

刘先生讲解《离骚》,讲着讲着就吟诵起来,吟到情深处,无语凝噎,眼中满是泪光。我那时年轻无知,既不懂吟诵对涵咏诗歌、体悟韵味的意义,也不能懂得他的学问。

责任编辑:刘小磊

杭州大学古籍所教授刘操南(1917-1998)。

我们78级的中国文学史大课,刘操南先生在先秦两汉这一段讲过几次课。他开口即是吟唱,又让大家跟着唱,场面十分热闹。他还要求大家在课后用这种方式背诵下来。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吟唱,甚觉新鲜。

印象最深的有三篇。一是《诗经·豳风·东山》:“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来自东,零雨其濛。东曰归,心西悲。”那时我读《诗经》,最喜欢的是爱情诗,这篇却是写出征归来的情景,十分悲凉。二是《离骚》,“荃不察余之中情兮”,满是郁闷牢骚。三是曹植的《洛神赋》,还记得刘先生吟诵“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的样子。他吟诵的篇章,都寓有他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共鸣。

刘先生是江苏无锡人。吟诵原是他读私塾时的“蒙课”,他视我们如赤子,殷勤地献出珍藏。晚年更是热情倡导和推广古典诗词吟诵艺术,曾录制发行《宋词吟咏》,至今在喜马拉雅网上仍可听到。所以不同届的同学,只要回忆刘先生的课堂或讲座,首先提到的都是吟唱。

诗词吟诵,如今都上了央视,十分时髦,但那时我们既觉得新鲜,又不无疑问:课堂里就该传授新知识,花这么珍贵的时间来教吟诵,有这个必要吗?但刘先生完全没有理会台下疑问的目光,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讲解《离骚》,讲着讲着就吟诵起来,吟到情深处,无语凝噎,眼中满是泪光。另外,上课上到开心处,他会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旧体诗,再得意地吟唱——全然不想这是古代文学的课堂——对此,有些同学颇有微词。

那时中文系年过古稀的老先生,已经不再给本科生上课。还在第一线上基础课的,是年过六旬而又未到古稀的老先生,因为这吟唱的缘故,刘先生成为学生印象最深的一位。只是在学生当中,既有感佩的,也有当笑话的。——大家对他,远不如对别的老先生那样尊敬。

我那时年轻无知,既不懂吟诵对涵咏诗歌、体悟韵味的意义,也不能懂得他的学问。本科毕业前报考研究生,元明清文学专业的导师有刘操南、徐朔方两位先生,分别招小说和戏曲两个方向,尽管我之前对小说下过很多功夫,但最后仍然选了全无根底的戏曲。

我再次聆听刘先生的课,已经是读研究生的时候。五位导师各讲三次课,构成一个学期的研究生课。

刘先生在课堂上提到了《史记》的《历书》《天官书》和《汉书》的《律历志》《天文志》以及《九章算术》。他说校勘天文历法算学,“我们”与前人做法不同,不是据版本来做校勘,而是用现代数学方法来做计算,然后再作校正(那时不能多说“我”,得说“我们”,以避免个人主义的嫌疑)。我闻之肃然起敬。因为这是真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