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阅读,常驻阿勒泰的角落

在新疆的最北端,阿勒泰早早入冬,一场大雪封住了去路。漫天大雾中,哈萨克牧民正在转场,把牛羊赶去南边的冬牧场。

作家李娟从小随母亲在新疆和四川两地长大,在阿勒泰,第一次看见雪山的豪情成了她人生最初的写作动力。她从小就喜欢阅读,“只要是文字我通通都读,胡吃海塞那样读”。

初中的时候,她读到了《小王子》,读不懂,不明白书里的意思,但觉得写得真好。“那时候我就知道,阅读就是要告诉你你不知道的东西……给你指出一条新路,打开一个新窗口”。

10月底的阿勒泰,牧民正把牛羊赶去冬牧场

在阿勒泰地区的吉木乃县,规模大一点的书店,只有新华书店一家。学校配有阅览室和图书馆,但适合孩子阅读的书不足,适读图书资源始终是个问题。

推广阅读的难题是乡村地区普遍存在的困境,在阿勒泰并非孤例。《2022年乡村小学阅读状况调查报告》披露,乡村小学生每天阅读课外纸质图书的平均时长仅为18分钟,明显低于全国同年龄段的水平。

2023年3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共同发布了《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鼓励学校开设阅读课,重视整本书阅读、沉浸式阅读。

10月底,吉木乃县直小学收到了9200余册图书。这批书由南方周末联合拼多多主办的“为你读书”公益行动捐赠。图书通过大货车运输,每到一个站点需要装卸,到达乌鲁木齐后再重新分装,花上三天才能到达吉木乃县。

如何让这九千多册书到达孩子们手中,让他们能够阅读,才是接下来真正的难题。

与外面的世界感同身受

许多人认识阿勒泰应该是从阿勒泰本土作家李娟的《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里开始的。但当地鲜少有孩子读过这些书。喀尔交学校的语文老师李娟有些不好意思,她和作家李娟同名同姓,而且同样生长于阿勒泰的富蕴县,但是她却没有李娟的文采和细腻的情感。 

为了推广阅读,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开辟了特色栏目“快乐读书吧”,针对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有相应的推荐书目。李老师教六年级,她说,“我们的孩子能把‘快乐读书吧’推荐的书读完,已经是他们的满读书量了。”

她所在的喀尔交学校是一所乡镇寄宿学校,一共有265名学生,哈萨克族学生占比90%以上。

学前教育阶段,哈萨克族学生就开始接受国家通用语言教学,到上小学时已经可以流利地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了,但由于词汇量不够,难以应对更复杂的阅读。李老师说,许多六年级的孩子仍有大量字词不能理解。

买书的成本不低,如果想网购一本书,地址改为新疆后常显示“缺货”;即使有货,通常也要额外增加一笔不小的运费。

阿勒泰雪都机场距离吉木乃县城有四小时左右的车程

在牧区百姓观念里,孩子自由地长大,健康快乐就好。这种对自然天性的追随,在教育工作者眼里成了双刃剑,李老师观察到,家长对孩子的期许较高,但不懂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对孩子的阅读投入微乎其微,将对孩子的培养寄希望于学校。

这些年,吉木乃县教育局的教研员史娟见证了外界对当地教育的扶助,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升,但目前全县大小学校都面临一个共同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归纳、总结、分析、表述能力偏弱,这和学生阅读能力弱、阅读量低有着直接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阅读对孩子非常重要,但是我们一方面适读图书不足,另一方面老师不知道如何系统地指导阅读。”史娟觉得焦急。

新课标落实后,试题更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的考察。比如,化学试题里可能出现《石灰吟》这首诗、数学考试的题干引入神舟十六号的最新消息,很考验学生的眼界。

提升阅读,对目前的教育质量提升有直接的益处。“现在我们比较实际的想法,整体上就是想解决学习能力提升问题。”史娟说。

吉木乃县直小学内,女孩走在落满黄叶的路上

龚雪红是吉木乃县直小学的语文老师,这所学校有一千多个孩子,大多居住在县城。“孩子们见识较少,”她说,“班上大部分孩子,外出机会少,所以讲一些他们见识之外的内容,他们是不理解的,觉得特别吃力。”

有些学生会用家长的手机,但老师又担心他们淹没在短视频和游戏的世界里。龚雪红教四年级的时候,曾经尝试让学生每天阅读新闻,关注时事,一段时间后发现确实管用。到了五年级,家长反映孩子玩手机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她只好中断这个尝试。

在李老师所教的班级里,二十多个六年级学生,没有人坐过火车,“他们与外面的世界不能感同身受”。

而语文课本的“快乐读书吧”给相应年级推荐的必读书目是高尔基的《童年》。这样的文学著作里充满对复杂人性和时代苦难的书写,对这里的学生来说太深奥了。

但是,即便不能完全读懂,养成阅读习惯也很重要,李老师还是带着他们读完,教他们做思维导图、梳理人物关系,“能读多少读多少,只要在心里播下过种子,将来就一定会开出花”。

快乐阅读才能享受阅读的快乐

11岁的巴合波力戴着一副小眼镜,从小就爱读书,痴迷的程度让父母担心起他的视力。

有一次班级团建,集合后唯独少了他,怎么都找不到,后来发现,他在学校对面的小书店,看书看得入了迷。中午放学或是周五下课后,巴合波力总爱去那里,不管书店的工作人员换了多少,每个都认识他。

他尤其喜欢科普类书籍和科幻文学。一天独自在家,巴合波力读到了童书作家杨鹏的《装在口袋里的爸爸》,午饭后开始读,回过神来,天色已黑,“时间过得这么快吗?”

这套书一共有几十册,在阿勒泰买不到全集,只能从乌鲁木齐的批发商店购买。巴合波力催父亲出差时帮他买,他抱怨父亲总是忘记。

他很喜欢科幻作家凡尔纳的小说,除了最有名的《海底两万里》,他印象最深的是《机器岛》。在这本书的结尾,这座岛最终在两个利益集团的拉扯下破碎,沉入了海底。说起这个结局,巴合波力面露悲伤,“有一点点难受”。

巴合波力的好朋友王玉涵比他大几个月,她的阅读是由奶奶启蒙的。从她牙牙学语的年纪,奶奶就给她读书,如今奶奶年迈,眼睛看不清字了,她开始为奶奶读书。

她最近在读《二十四史》,最喜欢的作家是冰心,未来想当诗人。她经常把自己写的诗拿给龚雪红点评,其中一首长诗,名为《美的形容词》。

龚雪红是巴合波力和王玉涵的语文老师,这样的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得益于天资和父母的引导,在班级里也属少数。几年前,吉木乃县直小学从吉林一所学校请来专家,传授了阅读课的经验,教老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带学生走进绘本,让龚雪红感触良多。

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尤为重要

龚雪红在阿勒泰出生长大,上学的时候没有现在的多媒体教学,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老师抄了满满一黑板的题,不断抄写、考试。小时候没什么书读,如今想起来,她依然很遗憾。后来读师范大学时,她学的专业是英语。自从当了语文老师,她意识到,阅读真的很重要。

“每次听完外面老师的阅读课,我都觉得自己怎么都不会教了,感觉一直都在原地踏步。”龚雪红说。

她开办各类读书会,发现表演型的活动效果显著,让学生演出书中的内容,从表演中感受读书的乐趣。“文学著作他们都不太喜欢,他们就喜欢比较儿童化的绘本,故事性强一些。”龚雪红观察。

李老师也对在东北参加的培训印象深刻,2016年,那边的学校已经开始重视深度阅读,这类课程已是常态。回来后,她开始做导读课,带着学生阅读绘本,到了分享课的时候,发现“我们的孩子无话可说”。

如何引导孩子们有感而发、表达所想,是许多语文老师们的疑问。阅读专家王钢给吉木乃县的语文老师们带来了一次不一样的阅读分享课,丢掉书本、抛开课堂,让老师们分组演绎绘本内容。整个课堂上,老师们玩得不亦乐乎,十分投入。王钢说:“老师们要先会玩起来,才能想办法带领孩子们在阅读中找到快乐。”在另一节面向四年级学生的绘本分享课上,王钢带领学生们发散想象力,共同创作新的绘本故事,让学生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创意,课堂上笑声不断。

两位语文老师正在演绎绘本剧情

旁听这些课之后,李老师和龚雪红不断和其他老师们讨论:平时的课堂有较为固定的流程,只是针对书本阅读,没有给孩子们自由发散的机会,方式是不是有些限制了?

史娟负责各个学校的阅读教育工作,县教育局对推广阅读进行了全县统一规划。刚开始定下每个学期的阅读量,却发现难以推动,孩子们读得慢,老师也不知道怎么引导。“王钢老师的课堂给了我们很多启发,这也和我们做阅读的初衷一致,学生们只有在阅读中找到快乐,才会更加自发喜欢去阅读。”史娟说道。

阅读专家王钢正在讲述绘本《谁要一只便宜的犀牛》

2022年,一家教育机构给吉木乃县捐助了一万册书,其中包含分级阅读推荐,指导性明确。这套图书紧跟时代,有些书籍专门介绍港珠澳大桥、磁悬浮列车,增长孩子们的见识。后来,一套来自江苏的线上培训,又给语文老师们提供了系统的阅读课程经验。

喀尔交学校是全县最重视阅读的学校之一,不吝拿出许多在校时间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一周的课程中有好几节阅读课,每天用15分钟进行共读,课后服务时间还有至少半小时的阅读。带着学生阅读时,李老师像聊天似的引导他们:书里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明白了什么,最近看了什么书,感觉怎么样,还想读什么书?

在史娟看来,重要的是学校要提供适宜的阅读环境。他们把一万册书分给不同的学校,每个班级都设立了图书角——班级后排都有一个书架,学生可以把书带回家,“得让大家真的读它”。

比起实实在在的考分、升学,阅读的益处兑现得很慢,但史娟相信,“这就是一件给我们教育打基础的事情,大家一起坚持,不出几年,我们面临的共同问题会得到改善。”

向东南沿海地区的学校学习时,李老师想把它们的理念带回阿勒泰——整个学校就是一座图书馆。“图书不仅仅在图书馆里,也在学生的生活里”。

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一面

如今,吉木乃县直小学终于有了更加明亮宽敞的图书室。

2023年10月30日,南方周末联合拼多多举办的乡村儿童阅读公益项目“为你读书”公益捐赠活动来到了吉木乃县直小学。

墙面粉刷成清新的果绿色,添置了17组整体书柜、12套四人座桌椅、15个双格凳,以及9200册图书,打造出一间两个教室大小的阅览室。

全新打造的“多多阅读室”

这九千多册图书,是由老师们根据学生的年级、学校、兴趣爱好和需求,开出了一张丰富的书单,“为你读书”项目组通过多个渠道采购而来。自2021年4月启动以来,“为你读书”已走进云南、四川、湖北、新疆、青海、甘肃、贵州、安徽、江西等地,累计捐赠图书超过30万册。

在吉木乃县直小学,“为你读书”还开设了四堂课,南方周末记者李慕琰、艺术家苏令林、阅读专家王钢分别为学生带来了阅读分享课、创意分享课和绘本共读课。为了给孩子们营造轻松快乐的阅读氛围,艺术家苏令林带着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亲手制作“我的小书签”、阅览室的手工台灯,让孩子们的艺术作品能够成为他们阅读生活的陪伴,一枚小书签为阅读贴上时光的注脚,而一盏盏灯则能引领孩子们在阅读世界里不断探索。

青年艺术家苏令林带领二年级的孩子制作台灯

吉木乃县近年对阅读教育的推动,已经让阅读的种子悄然生根。课堂上,孩子们有时会闪现意想不到的惊喜。有一次,李老师布置了一篇习作,让学生挑选一个触动自己的汉字,围绕这个字写作文。

一个她才教不久的女生,经常完不成作业,李老师并不熟悉她的情况。这个女生挑选的汉字是“悲”,在这篇作文里,她写自己的父母离异,后来母亲开了一家早餐店,终于开启了新生活。最后一句话写道:看到妈妈的背影,我每次都泪流满面。

看完这篇作文,李老师深受触动,“其实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一面,真情实感的叙述是最动人的语言”。就像记者李慕琰说的,“最好的阅读就是阅读生活,最好的写作就是写你的故事。”每个家庭的情况千差万别,缺少家长的督促常让老师感到无奈,但唤醒孩子的内驱力始终是最重要的。

在阅读启蒙课上,李慕琰让孩子们自由想象,画一个房子。不同于刻板印象中的平房,孩子们的画千差万别。一个哈萨克族男孩画下一幅两层的复式楼,每层楼分别住着一个人。他说,这是他和他最好的朋友,班上另一个男孩立刻站了起来,他知道画中人是自己。

南方周末记者李慕琰带来阅读启蒙课

龚雪红说,这对好友都来自单亲家庭,一个的父亲离异外出,另一个的父亲去世了,两个孩子结下友情。她有些惊讶,小小一幅画背后情谊深厚。

褪去应试的压力,阅读最终关乎每个孩子的成长。

作文考题所要求的“真情实感”,只是稀松平常的几个字,但真能做到这一点的,班上只有大概十个孩子,龚雪红说,这和平时的阅读量积累大有关系。

“虽然见效很慢,也许在小学毕业我们看不到,但在孩子长大的时候,一定会终身受益的。”李老师相信。

吉木乃县直小学的孩子们向前奔跑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