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会友,绵阳有新意

绵阳:朝晖满城,诗意入画。

十三个世纪前,四川绵阳中北部,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镇见证了一个不平凡少年的故事。小镇名叫青莲,唐时,称为青廉。

少年在这里生活了二十余年。识字、诵书、观百家、学剑术,往返于青莲农舍到匡山书院的青石板路间。据传,此少年幼时逃学,看到溪边老妇磨铁杵做针,明白“功夫深”之理,遂返学苦读。

“铁杵磨针”的故事自然经不起推敲,但这名稚嫩少年的确在这里一天天成长为风华正茂的青年,他就是李白。

如同一条长河有潺潺细流的源头一样,李白这条长河的源头就在绵阳。得天地英才而育之,这是绵阳的幸运。

十三个世纪后,一场以李白为IP 的原创音乐剧《将进酒》在北京拉开全国巡演帷幕,讲述了“诗仙”的传奇一生。而在幕后推动的正是李白笔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故乡”。

往事越千年。绵阳宣传文化部门联合江油市人民政府,与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等联手创作的《将进酒》,用生动的剧情、精致的舞美、数字技术打造艺术奇观,还原一位天才的光荣与梦想,在古代和现代之间建立文化上的链接。

《将进酒》剧照。

对绵阳而言,以古老为现代作注,以现代科技扩充古韵之张力,打造“李白超级IP”,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文化实验,而是一座城市的文旅诚意。

析文脉:千年的底蕴

2023年6月21日,《长安三万里》还未火,其制作团队选择了绵阳,作为电影路演的第一站。

路演期间,导演邹靖专门去了一趟江油,想解决创作历程中的一个困惑,怎样的钟灵毓秀,才能孕育出李白这样不羁且自由的灵魂?在采风和参观中,邹靖给出的答案都是川人爱用的叠字词,绵阳的山山水水。

有山无水,往往难以孕育开放恣肆的文明。如巴蜀学者所释:四川的文化是一个农业的盆地文化。它是极度宁静的田园诗式的、安土重迁充满野居闲趣的静态文化。

但有了水就不一样。在水边的城都是向水敞开胸怀的。发源于四川西部巍峨群山中的涪江即其一。从地图上看,涪江自西北向东南流淌,与嘉陵江相遇时,形成一个巨大的V字。V字间,是四川盆地的膏腴之地,巴蜀两大文明在这里交融,绵阳身处其间。

三江汇流处。

涪江江水抱山流,淡烟乔木是绵州。或许也只有藏于这山水之间的文明融合,才能在绵阳孕育出奇诡浪漫的“诗仙”李白。

公开资料显示,李白在绵阳江油生活了24年,留下了18首诗歌和32处遗址遗迹。对喜欢李白的游客来说,诗人所居住的陇西院,是不得不去的文脉所在。

陇西院的格局是一座典型川西民居风格的三合院,原建筑早已毁于兵火,今天游客看到的是清乾隆年间修建。行走其间,仿佛还能看到那个叫李白的少年从这里出发,遍历山川。

具有典型川西民居风格的陇西院。

24岁,李白走出青莲,离开绵阳。繁忙的川江之上,又多了一位出川的旅人。34年后,公元759年,比李白小11岁的杜甫为避安史之乱,第一次经绵州到达成都。三年后,因乱兵所阻,杜甫又滞留绵阳两年,为此地留下了150多首诗。其中,就包括那首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而如今,在绵阳三台县,也坐落着一座杜甫草堂,是在明万历年间所建“牛头山工部草堂”的遗址上重修扩建。

或许,客居绵阳的杜甫,常常会怀念他毕生敬重的兄长,为他的命运牵挂。“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他希望好友李白,还能在暮年重归那昔日读书的匡山。

自此,涪江又多了一层诗意。涪江有一条支流,唤为芙蓉溪。在它即将汇入涪江几百米外的富乐山下,绵阳百姓修了一座李杜祠,纪念的正是李白和杜甫。

公元765年,54岁的杜甫离开蜀地。242年后,又一位文学家、诗人在绵阳降生,走上历史舞台,他便是欧阳修。

欧阳修出生时,其父欧阳观正在绵州任军事推官,以“体恤民情”,为百姓所服,自宋起,绵州就为欧家修祠立坊建堂。

文化的香火从未间断。司马相如、扬雄曾在绵阳读书,留下了相如读书台、西蜀子云亭等名胜古迹。王勃、杨炯、卢照邻、李商隐、苏轼、陆游、杨万里等都曾来过绵阳,写下了不朽诗篇。才子、佳作的交相辉映,成为绵阳人文底蕴深厚的生动注脚。

更为重要的是,也成为了绵阳发展的文化自信。

寻行迹:红色的基因

公元724年,李白离开故乡,游历成都。一年后,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蜀地,从此再也没回过江油青莲。

离开的时候,他不会想到,绵阳这座人文城市有一天会“携笔从戎”。

上世纪60年代,绵阳被选中为三线建设专区,开启了一段现代化的军工之旅,红色基因就此种下。1960年代起,涪江有线电厂、长虹机械厂、涪江机械厂等现代工厂在此拔地而起,是新中国电子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三线建设的重要项目。

彼时,它们是名副其实的“大厂”,如同一艘载满希望的摇船,来自五湖四海的知识青年与热血工人在这里相遇。

“两弹城”——原九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旧址。

群山连绵间,坐落着的是中国两弹城,包括邓稼先、于敏在内的9位“两弹”元勋和成千上万的老一辈科技精英,在这里书写着惊天动地的过往,奠定了绵阳在军工科研生产领域的特殊地位。

不仅为国铸剑,还孕育出“两弹一星”精神,如今位于梓潼县长卿山麓的“两弹城”依然熠熠生辉。绵阳还是川陕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历经红军长征、三线建设、抗震救灾等重大历史事件,在这片土地上凝聚着红色文化的结晶。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成都—北川—梓潼两弹城”“梓潼—绵阳—成都”2条红色旅游线路列入四川省16条红色旅游线路,两弹城三线建设工业遗址入选省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中国旅游研究院和马蜂窝联合发布的《中国红色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2021)》显示:红色旅游搜索热度较上年同期增长176%。另据携程发布的《2021上半年红色旅游大数据报告》,2021年上半年红色旅游景区预订量同比增长超两倍;红色旅游人群中80后、90后占比达七成,00后比2019年同期增长约2.5倍。

这正是绵阳的机会。

旅游之外,带有红色基因的科技遗产,成为绵阳的宝贵文化财富。科技的层层累积,使这里的科技资源富集、大院大所汇聚、科技人才荟萃、产业基础坚实,结果是,绵阳成为唯一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科技城。

2022年,绵阳位列科技城百强榜中西部第1位(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第17位、西部[重庆]科学城第37位),位列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百强榜第20位(四川3市入围,成都第6、德阳第81),是全国进步最快的城市。

近年来,科技对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文化+科技”成为城市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绵阳一个甲子的沉淀,为经济科技优势转化为文化优势、打造成渝文化副中心创造了有利条件。

作为第二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绵阳的基因正被科技手段唤醒,照进每个人的生活。譬如,将收集陈列品、出版物、音视频、红色故事等红色文化素材建立专门的红色文化数据库,构建现代化网络传播的红色服务与宣传体系。

筑支点:科教的新姿

有绵阳人说,散步于绵阳的巷陌之中,“总有一种老派的好”。东汉的墓群、始建于晋的庙宇、唐朝的飞鸣禅院、清代的开禧寺,以及三线建设时期遗留下的老厂……

文物遗迹流淌的是文化的味道,而文化之所以能够持续,靠的是教育。

自绵阳城区,东北而上,可达梓潼。在斑驳的古蜀道上,那里有一处著名的文脉所在——七曲山大庙。

七曲山大庙,被称为文昌祖庭。最初供奉的是张亚子。自唐代以来,张亚子多次被加封,并在公元1316年,被朝廷加封为文昌帝君,与文昌星合而为一,从此担任着护佑天下学子的重任。因而,中国尚文的历史也有了“北有孔子,南有文昌”的说法。

余晖下的梓潼大庙山。麦森鹏摄影 / 图

对文昌的推崇,无疑彰显着绵阳当地对教育育人、文化传承的重视。濡染于中华传统礼仪与礼孝文化的士人们,从这里走出,在这里汇聚,成长为这个国家的“脊梁”。

穿越千古,薪火不灭。当历史的重任降临,科教的力量,依然为文化赓续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能。

譬如,三线建设时期,当时的国际形势波诡云谲,党中央、国务院在1965年作出了在内陆建设四所重要大学分校的决定。

清华大学就在绵阳设立了分校。从1965年到1969年底,清华大学以无线电为主的多个院系陆续搬迁至此。清华大学绵阳分校在当地办学的十年光阴里,为国家培养了包括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在内的一千多名优秀人才,为中国电子工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79年,清华大学分校迁回北京本部。为纪念这段艰苦办学的日子,旧址旁有校友立起的石碑,上刻“涪水激,自强不息。蜀地坤,厚德载物。”

1960年代,科教事业在绵阳的拓展,为当地文化注入了“科技”的荣光。

经过多年发展,如今的绵阳拥有国家级科研院所18家,高校15所,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八百多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5.6万人,近23年高中教育连续排名四川省第一。

绵阳在建“云上大学城”效果图。

即便到了数字时代,科教事业的发展,也从未离开过绵阳施政者的视线。2022年4月,绵阳市委市政府部署建设“云上大学城”,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链接全球一流高校优质技术、信息、人才、设备等资源,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打造虚实结合的虚拟大学城。

截至2023年10月底,云上大学城已入驻哈工大等23所知名高校、斯坦福大学等29个顶尖团队。

在绵阳工作多年的吕涛说,我们这群年轻人或曾南下,或曾北漂,见识过大城市的繁华,最终落户到绵阳,究其本质,还是被这座城的文化吸引着。“这里既有传统教育带来的文化积淀,也有前沿科技重塑的文化迭新。”

2023年11月22日至26日,第十一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将在绵阳举办,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众多“高精尖”展品将集中亮相,绵阳又多了一次展示科创文化的机会。

望未来:文化的张力

古今的融合,旧新的转型,绵阳,这位“钢铁直男”,在涪江的浸透下,着上诗人的气质,创造了独属于绵阳的文化张力和魅力。

绵阳城景两相宜。

而要让张力持续下去,离不开产业基础。产业的发展、繁荣和创新为文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显然,这座城市积累的底蕴和基因,几乎都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派上了用场。

以李白文化为魂,山水景区为体,绵阳按照5A级景区标准打造李白故里文化旅游区,李白文化博物馆、太白祠、匡山书院,彰显独具一格李白文化城市特色,它们所涵盖的文化特质也让这里成为面向“一带一路”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富矿之地”,以推动中国文化和现代科技双向赋能,让中国文化“活起来”“走出去”。

而要让美丽焕发光彩,以城市记忆为根,绵阳还加快推进绵州古城、两弹城红色记忆等重点项目,着力打造绵州记忆、芙蓉汉城、跃进路1958、上马商圈等文旅消费集聚区。

文化按照产业运作,核心仍是文化。林伟川,绵阳人,以文化谋生,穿行于绵阳各地,寻找有创意的文化。他特别强调,文化内容和城市的共情点是什么。某种文化要受到人们的追捧,要找到这个共情点,必须要问几个问题:

文化内容和城市、居民的关系是什么;人家为什么要关注你的文化;文化能为他们带来什么。在林伟川看来,《将进酒》就是一次好的尝试。​

产业能不能落地,文化有没有成果,需要的不仅是绵阳的政策水平,还需要城市的开放氛围。氛围一旦形成,底下自然会冒出来各种求生、求变、求发展的办法和创新。

所幸的是,“开放”是绵阳的共识。2022年以来,绵阳坚持落实“跳出绵阳看绵阳、跳出四川看绵阳”,发展交通,无所保留地展现开放之姿。

2023年10月25日下午,绵阳首趟中亚回程班列抵达皂角铺车站,这标志着绵阳成功打通双向往来、互联互通的国际物流快捷通道。据公开资料显示,绵阳已实现中欧班列常态化开行,并开行东盟铁海联运班列(南向)、中亚班列,覆盖欧洲、中亚、东盟等地。

九(九寨沟)绵高速预计2024年全线通车,将成为连接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高速公路南北大通道,促进汉、藏、羌、回民族的文化交流,为绵阳深度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打开广阔空间。

穿行在青山绿水间的九绵高速。胡宇摄影 / 图

出川、入川之间,这种开放的气度终将惠及到文化,为绵阳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变量。如同那位少年出川的诗仙,又在近1300年后,以另一种文化形象回到四川。用《长安三万里》另一位导演谢君伟的话说,就是“想带着李白的片子,回到李白的故乡”。

到了绵阳后,谢君伟发现,李白在绵阳人民心目中,就像离家已久的亲人。这也是他们为何把路演的第一站放在绵阳的原因,“这部片子展现了文化的传承,所以我们让绵阳人先睹为快”。

的确,李白留给绵阳的,不仅是富有想象的浪漫情怀,更有敢为人先的胆略魄力。绵阳的文化故事,从未穷尽。

(文中林伟川为化名。)

参考资料:

[1]《诗仙李白之谜》周勋初著

[2]《大地的细节:在路上的中国风景》聂作平著

[3]《鲜为人知的清华大学绵阳分校》 https://www.tsinghua.org.cn/info/1952/16792.htm

[4]《什么是文昌祖庭》方志四川 https://new.qq.com/rain/a/20211212A01NKY00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