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羽黑读《巢云楼诗钞》丨当代人如何写好旧体诗? 

读罢《巢云楼诗钞》,我有一个强烈的印象:作者是一位“文艺复兴人”,多才多艺,具有澎湃的创造才力和欲望。

责任编辑:刘小磊

复旦大学中文系汪涌豪教授和他的《巢云楼诗钞》(团结出版社,2023)。 (资料图/图)

当代人对旧体诗的态度,经常偏向两个极端。一些人太高看旧体诗,另一些人则把旧体诗看得太轻易了。先说前者。旧体诗的确称得上中国文学王冠上的明珠,但那是就其优秀作品而言,并不是说它的技术有多难掌握。李白、杜甫用旧体写作,我也用旧体写作,只能说明我们用的是同一种文体。我有一个朋友,和姚明上的是同一个小学,但他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姚明——我认为这是一种常识。可惜在诗词界,并不是人人都具备这一常识。有人把会写旧体诗当成一种身份的象征,捧着一些基本规则,视为不传之秘,横说竖说,一辈子引以为傲,总让我想起把失事飞机的轮胎当神供起来的土著人。其实,作为一门技艺,旧体诗的门槛不高,平仄、对仗等基本规则,两天便能掌握。

重点说说后者。我见过不少研究古典文学的教授喜欢写旧体诗,而且颇以能诗自傲,但读罢其中大多数人的作品,都让人深感遗憾。问题出在哪里?虽然现在有很多人指责学界水平不高,但公正地说,这些教授的学问都不差。他们钻研过大量文献,写过很多好论文,对古典文学的技艺也能如数家珍,有些人的文字甚至很好。我记得其中一位,学术散文写得文采斐然、妙见迭出,让我读得欲罢不能,直到他一本正经、得意洋洋地晒出自己的打油诗。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恐怕还是在审美上。审美是“默会”的,无法用知识堆量,就诗歌来说,培养审美的唯一途径是看最好的作品,体会其中的美妙——用一句过时的流行语,就是“把味蕾打开”。有审美力,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写出好诗——艺术总是需要天分的——但至少能让人有自知之明。对他们来说,如果诗很差,就不会拿出来,而能够示人的自然都是水准之上的作品。近年我看到一些过于高看旧体文学的言论,认为现代学术体系中的古典文学研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