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1月20日)是世界儿童日,也是著名《儿童权利公约》诞生的日子。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曾在《致孩子》中写道: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儿童是世界的主角,也是城市的美好映照,少一点恶意,多一些关怀,让未来主人翁去改变潮水的方向。
再做一回儿童
让孩子爱上城市
-
儿童友好公园,一米高度看世界
“荔枝,一天吃几颗?”有点像公众号的标题党的解说牌按照“3-30-3”法则设计:3秒钟让小朋友产生兴趣;30秒内对事物有简单了解;扫描二维码,获得3分钟更加深入详细的知识。 如果把所有水坑都消灭掉,小朋友也会很无趣。如果设计出一些困难,又能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可以克服,“比大人们排除所有危险更重要”。 在儿童公园的建设中,儿童是有发言权的,甚至可以成为主角。“这种有秩序和内生动力的自组织也是公民教育重要的实验。” 在2023年8月发布的第一批广州市儿童友好系列试点名单中,除儿童专类公园外,流花湖公园、越秀公园等也入选。 -
对儿童不友好的城市,仅仅缺乏游乐空间吗?丨圆桌对话
城市里太多钢筋混凝土,太多危险的道路。我们把孩子们养在一个个“格子”里面,许多小孩十三四岁还不能独立出行。 让孩子参与社区空间的改造和设计,孩子们从小便认为这个公共空间与我有关,我有责任去管理维护。 名称其实并不重要。不管是儿童友好城市、绿色城市还是生态城市,如果不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最后都不了了之。 -
肥胖、抑郁、人数下降……儿童友好城市,能否治愈城市儿童?
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是一个庞大的项目,关涉托育、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人身安全、福利保障、交通出行、城市空间、社会环境等诸多领域,有助于应对高密度城市导致的儿童成长问题。 深圳官员到国际上认可的儿童友好城市——德国雷根斯堡市——取经,该市人口不到20万,而深圳18岁以下儿童数量近200万。当得知这一差异时,对方也好奇如此体量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该如何进行。 一座城市的主政者面临很多抉择及挑战,理念认知排在第一位。如果认为“儿童友好城市”的受益者仅限于儿童,那么动力可能不足。事实上,对儿童友好的城市对所有人都友好。 (本文首发于2021年11月4日《南方周末》) -
深圳探索:让孩子们爱上一座城,还有哪些需要做?
“爱童”深圳的经验与迷思。
少点恶意多关怀
-
霸凌母婴之风不可长:应堂堂正正地认可婴儿哭闹的权利丨快评
哭声,可谓是绝大多数人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语言”,也是人之为人的一种自然权利。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而言,啼哭也是人类进化出来的一种身体本能,称之为生存的根本也不为过。婴儿的哭泣需要动用全身八成以上的主要功能器官,这种高难度的非意识行为意在告诉父母“身体一切正常”,本身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也是新生儿几乎唯一的感情表达方式。 -
妈妈带六岁男童使用女厕蹲位:本不应有争议,请对母童友好丨快评
这一事件,不应是某些人极力渲染的女性与男性群体的冲突,而是一个女性与一个带六岁男童使用女厕蹲位的妈妈的冲突。在一个对母亲与孩子友好的社会环境中,这种冲突本来就不应该发生。玩西方式的政治正确制造冲突、撕裂社会,这不好。更何况,现在西方最新的政治正确是:“你怎么能随便假定我的性别?” -
何谓儿童,从按身高到按年龄:对“未来主人翁”友好当“软硬兼施”丨快评
今时不同往日,经济社会大为发展,少年儿童生长发育加快,不到6岁就长到1.2米以上、10岁就噌噌长到1.5米以上的情况已经愈发普遍,“火车票前无儿童”的现象已变成现实,也引发了诸多吐槽。以身高决定火车票优惠,结果售票的时候迎来的是一群群“小大人”。 -
对儿童友好,当直面与对治互联网上的“仇孩”情绪丨快评
“孩子不准进入音乐厅”“高铁怒骂熊孩子”“最烦在博物馆碰见熊孩子”“二岁男孩不准进女厕所”……诸如此类的纠纷三不五时就成为新闻或是上了热搜,加剧“有孩族”与“无孩族”之间的冲突,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与互联网上“仇孩”情绪的猖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