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自我,向峰而行——华夏文明高峰回溯

2023年10月17日至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提出,要将“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在中华文化之中,“文明”一词首次出现于《周易》,“文明以止,人文也”。“文明”实际上就是“文明以止”的简称,而“止”,则指人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所达到的程度或最高峰。

用文明的力量使人达到至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人文精神。中华文明对外交往所秉持的初心,也借鉴了以互利共赢为核心的古丝绸之路精神,促进不同文明互学互鉴、平等交流,不断推动人类文明变得和谐多元,开启新的境界。

浩瀚的时间长河,华夏文明绵延不绝。回顾中国五千年历史,华夏文明正是凭借自己独特的人文精神和意志品格,不断实现自我超越和突破,从一座高峰走向另一座高峰。

云南省玉溪市红塔集团工业旅游园区。 图|视觉中国

丝路盛世

在天山与昆仑山脚下,581国道上车流不息,无数满载各类物资的车辆日夜不停地往来穿梭。这条其貌不扬的国道,却是链接中国与世界的陆路大通道之一。

由此往东,国道在喀什地区并入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一路穿过茫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狭长的河西走廊,可以抵达中国内腹地区。往西出伊尔克什坦国门后,经吉尔吉斯斯坦进入富饶的费尔干纳盆地,再往前就是南亚、西亚和欧洲。

这条路还有另一个闻名遐迩的名字——古丝绸之路。两千多年前,张骞正是经过这里,先后两次往来于长安和大月氏、大宛、康居等西域国家之间,开启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探索经略,也促进了东西方世界的交流交往。

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也是中华民族奋发图强、开拓进取的缩影。西汉开国之初,匈奴雄踞北方,直接威胁国都长安。意气风发的汉高祖亲率大军与匈奴决战,却被围困于白登山上七天七夜,最后靠重金贿赂匈奴阏氏才得以脱身。此役之后,汉朝深知凭借自身实力暂时无法抗衡匈奴,只能靠和亲纳贡勉力维持和平局面。

由此历经文景两朝,直到汉武帝时期,正式拉开与匈奴争霸的大幕——这几乎与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相吻合。凭借张骞从西域带回的信息,汉王朝对匈奴的虚实有了前所未有的了解,加上数年准备,汉匈军力对比已经发生变化。在短短数年间,汉军先后发动漠南、河西、漠北之战,不断将匈奴势力向更远地方驱逐,漠南从此再无匈奴王庭。

在此期间,汉王朝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先后沿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实现了“断匈奴之右臂,张中国之臂掖”的战略意图。后来又设置西域都护管辖整个西域地区,将汉朝威势远播到中央亚细亚以及更西地区的各个国家,自身视野也前所未有地打开。

相比此前匈奴人的横征暴敛,汉王朝在西域的政策温和而开明,主要是保护正常的交通贸易安全,并不直接从当地征税以获取经济利益,也不过多干预当地政治生活,因此深得人心。在中原王朝强有力的保护下,西域诸国自由往来,丝绸古道驼铃不息,《史记·大宛列传》记载“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东西方世界首次开始大规模交流交往,也开启了中华文明全新境界和新的高峰。

沙漠中的骆驼队。图 | 视觉中国

丝绸之路开通后,不但带来巨大财富,还为长安清除了来自西、北两个方向的军事威胁,中原王朝得以集中力量发展生产,这也为随后的孝宣中兴乃至再后来的明章之治奠定了基础。更值得纪念的是,这条道路上留下无数经典故事,比如冠军侯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破胡侯的“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班定远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都成为一个文明高峰的独特印记。

1969年,位于甘肃省武威市的东汉张掖军事长官张江与其妻合葬墓中,出土了一件奔马造型的东汉青铜器,造型灵动,栩栩如生,蜚声海内外,坊间称为“马踏飞燕”。后来,国家旅游局将其命名为“马超龙雀”,并作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沿用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马超龙雀”取自张衡《东京赋》中的“天马半汉,龙雀蟠蜿”,蕴含着腾飞、跨越和超越发展之意。这不仅是一个行业,更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超越自我、向峰而行精神品质的象征。

大唐气象

汉代的丝路盛世,是华夏文明众多高峰之一,可谓盛况空前。直到六百多年后,唐王朝重新沿着丝绸之路开拓向前,实现了对前人的超越。

两汉以后,中原地区陷入漫长纷争,王朝无暇西顾,丝绸之路暂时趋于衰落。唐太宗时期,名将侯君集率军出河西走廊,越千里朔漠,重开西域。并经过数代人的经营,通过丝绸之路将中原王朝的影响力提升到另一个高峰。

从辐射范围来看,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主要沿塔里木盆地南北边缘分布,也就是常说的丝绸之路南北两道,因此两汉均设西域都护于天山南麓。唐代在此基础上,沿天山北麓开辟了丝绸之路新北道,约为从伊吾(今哈密),经庭州(吉木萨尔)、伊宁到碎叶(约在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一线。一说大唐诗仙李白,就诞生在新北道的沿线碎叶城,而后随家人内迁入蜀,成为一段丝路上人民迁居的故事。

由此,唐王朝除了承袭汉制在西域故地设立安西都护,又在天山北麓增设北庭都护,以确保丝绸之路新北道的安全。史料记载,唐王朝力量鼎盛时期,“安西诸国,悉平为郡县,自开远门西行,亘地万余里”,从长安到碎叶,唐廷诏令畅通无阻——达到历代中原王朝西部疆域影响力的又一巅峰。

从治理方式来看,汉之经营西域,初期以“厚赂”为主,后来设立西域都护代表中央管理西域,建立起相对完备的治理机构。但西域都护的主要职责是确保西域诸国与中央的联系,并未主动深入当地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这从当时发生在龟兹国的一件事情中就能看出。

据《汉书·西域传下》记载,龟兹王绛宾迎娶解忧公主与乌孙昆弥的长女弟史为妻,之后到长安朝觐,为中原文化所折服。回到龟兹后,他大力兴汉俗、学汉礼,仿照长安建造汉式宫殿,龟兹国内兴起一股“汉文化热”。但绛宾此举引起西域其他国家的嘲笑,他们认为龟兹学习汉文化不伦不类,讥之为“驴非驴,马非马,若龟兹王所谓骡也”。可见彼时龟兹国的“汉文化热”,更多是靠自上而下的推动,而非来自民间日常交流。

唐王朝对西域的经营相对更加全面,虽然采取同样相对宽松的羁縻政策,但当时的唐王朝从隋末诸雄混战中杀出重围,无论是军事、政治还是文化措施,都又上升了一个阶段。

强大的军事力量,可以确保边疆安宁,被誉为“帝国双璧”的高仙芝、封常清常驻西域,守护边境无虞。成熟的政治和文化制度则吸引邻国仰慕、万邦来朝,各国纷纷遣使入唐学习,这些“遣唐使”再将所学内容带回本国,逐渐形成覆盖东亚、东南亚和西域的“唐文化圈”,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最高峰之一。

回顾唐王朝对外经略过程,与汉初所面临的形势有诸多相似之处。隋唐之际,亚洲大陆最强大的势力是突厥汗国,其疆域最盛时“东自辽海以西,西至西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隋唐都不得不北面称臣。

最为人熟知的当属公元626年的渭水之盟,当时长安刚刚经历玄武门之变,太宗皇帝登基不到20天,突厥颉利可汗亲率大军逼近长安。危急时刻,唐太宗设疑兵之计,在渭水河畔隔岸与颉利可汗结下盟约,才化险为夷。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唐王朝励精图治,在渭水之盟仅仅三年后就消除了来自东突厥的威胁,又以极度包容的胸襟,笼络了包括关陇集团、山东门阀、江南士族等在内的群体,迅速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实现全方位超越,将中华文化的境界内涵和传播力、影响力提升到新高度,终于攀登上另一座新的高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所谓“北方尽纳款,献寿天可汗”“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万邦来朝、河清海晏、汔可小康,这正是古代中国关于盛世高峰最理想的模样。

陕西省西安市大唐不夜城。 图 | 视觉中国

从陆到海

公元1405年7月11日,江苏太仓。

一支规模浩大的船队驶出刘家港,向着碧蓝的海洋进发。负责率领整个船队的青年太监郑和不会想到,在接下来长达28年的时间里,他还将带领船队开展六次类似远航,足迹遍布东南亚、南亚、东非和红海沿岸。

郑和七下西洋是一次“空前”壮举,不但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参与船只和海员最多的海上航行,开启了中国人的“大航海时代”,还较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早了近一个世纪。

不同于地理大发现后随之而来的大肆殖民掠夺,郑和下西洋是一次文明平等的交流交往。他的船队一面向沿途各国宣扬明朝国威,一面与各国在平等自愿原则下开展贸易,把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带到当地,换回香料、宝石等物品。

郑和还大力宣扬并贯彻和平外交理念。当时,满剌加属暹罗属地,郑和第三次下西洋途经这里,奉成祖命给当地酋长赏赐,竖碑并建立满剌加国,使其得以摆脱外族侵扰。经过不懈努力,在船队所到之处建立起新的国际秩序:循礼安分,毋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

郑和下西洋以永乐盛世、仁宣之治为时代背景,其另一层意义在于,将中国自古就有的海上丝绸之路推向新的高峰,极大促进了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交往。

相比之下,由于中亚地区的战乱纷争,曾经煊赫一时的丝绸之路陷入沉寂。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南方丝绸之路”在南中国崛起。这条纵贯川滇两地,辐射诸地,经缅甸、印度通往东南亚、西亚以及欧洲的国际通道,与海上丝绸之路遥相呼应,共同成为当时中国对外交往交流的重要通道。

南方丝绸之路有众多分支,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茶马古道。茶马古道以运输茶叶和马匹为主,同时还有另外一种特殊物资——烟叶。这是因为,它途经的云南地区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非常适合烟草生长,所产出的烟叶品质优良,与茶叶一道深受往来马帮和沿途商贾欢迎。

这便不得不提到素有“烟叶之乡”之称的玉溪,玉溪因其境内有水而得名,取其清流如玉之意。这里盛产优质烟叶,又地处茶马古道滇藏道必经之地,境内至今还保留有“马踏石穿”等遗迹,有着悠久的烟叶生产、贸易历史。

在郑和七下西洋之后,海上丝绸之路和南方丝绸之路因为闭关锁国、战乱纷争、外族入侵等影响,先后中断或衰败,中华文明的发展也陷入了低谷。

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推动与相关地区和国家的全方位合作,将两大沉寂已久的陆、海通道再次唤醒。

经过十年发展,“一带一路”从亚欧大陆延伸到非洲和拉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参与其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行期间,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齐聚中国北京,共商发展大计,被誉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中国首倡、中国主办的层级最高、规模最大的多边外交活动,可谓又一座文明高峰的标志。

关山万千重,山高人为峰。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超越自我、向峰而行的攀登精神,争做强国征途的“攀登者”,为民族复兴伟业不懈奋斗。

参考书目

1.薛宗正 《西域史汇考》 兰州大学出版社

2.石云涛《丝路烽烟》 商务印书馆

3.【日】泽田动《古代游牧国家的兴亡——匈奴》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4.【加】王贞平《多极亚洲中的唐朝》 上海文化出版社

5.《“一带一路”白皮书》 中国国家地理

6.李贵平《历史光影里的茶马古道》 中国文史出版社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