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支教|“雄鹰”勇归“巢”,青海湖畔两代师生起飞希望

十年前,考上理想的初中,在青海湖畔最美的季节离开母校,多杰华角没有忘记向他最敬爱的班主任王海霞告别。在王海霞眼里,内秀的多杰华角如一只雏鹰,将从青海湖畔起飞。谁料到,十年后,2023年9月,多杰华角的名字出现在泉吉乡平安希望小学新教师的名单上,王海霞几乎惊叫起来,“这孩子真的回来了?”

(青海泉吉乡平安希望小学外景)

“我一直记着王老师说给我们的话——考上大学,回到母校教书。”从青海师范大学毕业的多杰华角说。被中国平安持续援助十年的小学母校,无论是学校面貌,还是师生视野,早已今非昔比,“我选择在美丽的家乡教书,我能理解牧区孩子们的心理和需求,我要像王老师那样帮更多的孩子飞得更高更远。”

“希望他们飞出去,又想他们回来

2006年10月,看着眼前几栋简单的砖混平房,王海霞有点不相信这就是她即将工作的学校。“那时我刚到泉吉乡小学报到,就被学校简陋的条件惊到了。”王海霞从青海师范大学毕业后,曾在西宁工作一年,因为父母在刚察县,所以最终选择回家乡工作,那时冬季教师宿舍的取暖设备,就是一个炉子。仅学会生炉火,就让王海霞折腾了许久。

“我从小也没接触过藏语,当时最大的困难就是语言不通。我带的是学前班和五年级的数学,学前班的小朋友们几乎所有人都听不懂普通话,更别说会说。”但在王海霞看来,她在教学上遇到的困难,比起牧区孩子生活求学的艰辛,其实不算什么。

一次,王海霞注意到班上一个女生郁郁寡欢。下课后,王海霞与女生耐心交流,才知道她的家庭困难,居然没有条件洗澡,以致身上长了虱子。王海霞难受极了,放学后,带她去洗澡,并给她买了一身衣服。家访时王海霞才知道她家还有一个残疾的姐姐和行动不便的奶奶,仨人相依为命。从此,王海霞就一直鼓励她,帮助她。慢慢地,女生的成绩越来越好了,性格也越来越开朗。小学毕业考试她发挥得很好,是全县第二名,也被西宁市三江源民族中学录取去了。王海霞说,看着一个处于人生低潮的孩子优秀起来,“这种感觉,欣慰,又幸福。你会觉得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值得的。”

在当多杰华角的班主任时,王海霞已经能听懂藏语,能根据牧区孩子的特点,找到更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还记得多杰华角是个很乖巧、文静的孩子,整天像小尾巴一样粘在老师身后,他喜欢问为什么,总是会带着问题来找我。”

随着对牧区教育现状的深入了解,王海霞常常陷入一种矛盾的心理中。“我当然希望自己培养的孩子,能飞出青海湖,越远越好。但又希望他们有人能飞回,回到母校接班,因为泉吉乡教育条件落后,这里需要更多人才和资源支持。”

一次班会课,王海霞向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期望:希望你们以后有人能回母校教书。“毕竟母校是培养孩子们的地方,你们更了解母校需要什么,”王海霞说,“回来为母校贡献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有理想的孩子走出去。”令她意想不到的是,多杰华角牢牢记住了这番话,把它当成求学路上的最大动力。

多杰华角小学毕业后,母校迎来了重大机遇。2013年,中国平安出资30万元援建,一个能满足全校师生就餐的食堂建成了,从此,学生随地就餐、营养无保障的生活遂成了历史。承载牧民子女新期盼的泉吉乡平安希望小学,滋养着多彩的求学梦。此后十年间,中国平安人寿青海分公司又多次派来支教老师,带来丰富的素养课堂,为王海霞等老师减轻压力。

“与外界紧密连接,让每一个师生受益”

“新鲜,兴奋,惶恐是我最切实的体验,我会看到一群什么样的孩子?课堂上我会紧张吗?学生会欢迎我们吗?一周的支教是否能顺利完成?这些就像电影片段一样一一从我的脑海掠过。”回忆第一次前往泉吉乡平安希望小学支教,中国平安人寿青海分公司代理人刘燕萍还是记忆犹新。一到学校,“和我想象中完全不一样,这里的校园苍凉空旷,没有苍松翠柏,不是花团锦簇,但蓝天白云下它是最美的。教室窗明几净,远望青海湖畔的操场,让人的心情一下子放松了,想躺在上面,彻底放空自己!”

刘燕萍上的第一节课是《节奏的魅力》。“都说藏族孩子只要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上课前我还是有些忐忑的。”走进教室,看到孩子们一张张热情的笑脸,尤其是那一双双干净透彻的眼睛时,刘燕萍感动了,“你不用怕说错了,即使说错了,孩子们也是热情地响应着,那种积极的情绪,深深地感染了我,也让我轻松多了。”于是,寓教于乐,学中做,做中学,40分钟的课程,40分钟的欢乐。

一次课后,刘燕萍探访女生宿舍。一对姐妹挤在一张床上。刘燕萍就好奇地询问原因。姐姐腼腆地回答:“妹妹还小,刚刚来上学,阿奶(姥姥)嘱咐我要带好妹妹,晚上妹妹可能还要尿尿,怕一个人睡尿床呢。”一瞬间,刘燕萍的眼睛有些湿润。“我问姐姐,妈妈是不是也嘱咐你要照顾好妹妹。”姐姐淡淡地说:“不知道妈妈去哪了?好多年没见了。”一时间,刘燕萍说自己不知道再怎么开口,看着姐妹俩闪烁不定的眼神,分明感受到了她们的不自信,惶恐,甚至回避。她不知道怎么去安慰孩子,只是摸了摸她们的头,掖了掖被子。接下来的几天,刘燕萍会时不时去看看姐妹俩,辅导她们作业,带她们一起玩,讲一讲孩子们不知道的世界,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这种真正牵动人内心情感的体验,是做其他工作很难感受到的。”刘燕萍感叹,天下熙熙攘攘不尽只为利而来,放下忙碌劳心的工作,整理心情梳理思绪,不也是重新开始工作的必要途径吗?

从2017年9月至今,刘燕萍自愿报名,参加了四次支教活动。“今年这次支教,我不仅自己报名了,还鼓励姐姐报了名。我想让姐姐亲身感受一下我口中意义非凡的支教,让她看看我眼中那些朴实无华的孩子们。”

“支教老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以及他们对学生无私关怀,给我们学校师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谈及中国平安支教老师对学校教育的价值,泉吉乡平安希望小学校长党青福说,学生们都期待老师支教的时间能更长一点,“欢送老师离开的那一天,是孩子最难过的日子。”

“平安对我们学校的帮扶,从来是解决我们最急迫的,也是最及时的。从最开始捐建的学生食堂,捐赠的办公室设备和大型干洗机,援建的悬浮地板篮球场,到今年捐赠的被褥六件套,都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学校教学、学生生活的实际困难。”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平安还为学校教师提供线上和线下的培训。党青福校长说中国平安的帮扶,让这所身处高原的村小,不再孤单,“与外界的持续而紧密的连接,让我们每一个师生都能受益。”党青福说这让他倍感骄傲,也倍感压力,“我们一定做好教育工作,才能对得起外界,包括爱心企业对我们的期待。”

“回校接班,我没有理由逃避”

“高考时,我填报的是青海师范大学。我想当老师的念头,肯定有王海霞老师的影响。”多杰华角说,在他印象中,王老师本来可以在条件更好的县城工作,但她就是舍不得自己的学生,“其中一段时间她调到另外一所村小教书,不久因合并学校,她又来到泉吉乡平安希望小学,这就是神奇的缘分。”

毕业选择学校,多杰华角毫不犹豫地选了小学母校。“班主任当年给我们说的‘回校接班’的话,我觉得到了该兑现的时候。她把自己最青春的年华奉献在我的家乡,我更没有理由逃避。”在泉吉乡平安希望小学,此前虽然也有藏族老师,但都没接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多杰华角是第一位本科的藏族老师,他希望能开展双语教学,帮孩子们弥补对汉藏文化的认知差异,“对这所藏族学生占绝大多数的学校而言,有很大意义。”

(多杰华角在给学生上课)

时代在变化,得益于中国平安的帮扶,母校的教学设施完善了,师生的眼界更开阔了,多杰华角明白自己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也必须担当更大责任。教学中遇到不少教学难题,譬如如何开展更有吸引力的教学方式,放大教育效果?多杰华角面临很多挑战,“虽然理论知识我知道不少,但具体运用到实践,还是有不少困惑。”多杰华角说,一有时间,他就要去找王老师交流。从王老师身上,他明白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定是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基础上。

多杰华角的到来,让王海霞欣慰不已。“我真没想到,当年我说过的话,他还能记着。在这18年里,见证了一批又一批学生的成长,我很有成就感。同时,学生们也在不断地温暖着我,我和学生们互相成就,这让我越来越喜欢教书。教师这个身份真的是具有使命感的,它既能感召学生,也能感召自己。”

“让学生超越自己,是每个教师心中都有的愿望,教育不仅是接力,更成为一种传承。”王海霞明白,一代教师有一代教师的使命,但传递爱,点燃希望的初心不会改变。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