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该是普及美学的时候了

女大学生被自己的贫穷﹑农村﹑工作难找﹑对不起亲人等压倒了,虽然她多次为自己打气,最后还是没能走出来。这在很大程度上跟高校缺乏美学这方面的教育有关,而女大学生也没能认识到自己的美。

责任编辑:莫希

读完《女大学生的死亡日记》这篇文章,晚上我久久不能入睡,究竟是什么让一个即将挣脱农村的女孩选择了自溺?

家里穷而能通过父母与自己的共同拼搏完成大学学业,这难道不美吗?通过学习而能冲破农村与城市的门槛,这难道不美吗?这种在困苦中不断向上的精神让人想起德国古典美学家歌德戏曲《浮士德》里的主人公浮士德。浮士德在堕落与不幸中依然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我们称为“浮士德精神”。正是这颗向上的心,让他死后能够上天堂。而女大学生被自己的贫穷﹑农村﹑工作难找﹑对不起亲人等压倒了,虽然她多次为自己打气,最后还是没能走出来。这在很大程度上跟高校缺乏美学这方面的教育有关,而女大学生也没能认识到自己的美。

马克思站在历史的角度把人的独立分为三个阶段完成。第一个阶段是古代的建立在自然经济上的“群体相互依赖”,此时人完全没有独立;第二个阶段是从近代开始的建立在市场经济上的“以物的依赖的人的独立”;第三阶段是未来实现“人的完全独立,全面发展”。我们追求的是第三阶段,但我们正处于第二阶段,即建立在以物为依赖性的人的独立。这个时期,农村与城市的差别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对物质的占有上。城里人富裕,消费水平高,而农村贫穷,从而农村出来的大学生面对城市生活几乎都表现出节制。可是,许多从农村到城市的大学生经不起城市的诱惑,从而迷失了自我。此时,我们的学校更应该增加对美的教育,让学生们在物欲横飞的时代里保持清醒,不至于迷失。

现在的高校,除师范类哲学类专业外,几乎都缺乏对学生美学的教育。上课就是专业课和一些达不到美学教育效果的基础课。学生毕业时,又面临着学校所学知识与企业用人单位所需人才相差甚远,这自然就形成了一种落差,尤其是那种家庭条件不好而又花了很多钱上大学的学生,找不到工作就产生内疚,自责﹑抑郁等心理疾病。而美学能够达到一种矫正的作用,让人找到一个精神支撑点,找到自己安身立命之本。这样,面对严峻挑战才不至于被压倒,更适应这个社会,教育部门呼吁的素质教育不正是要达到这种效果吗?本科类院校非哲学类专业开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科高职类院校大多仅仅开了《毛﹑邓﹑三》,这根本不能让学生们认识到哲学是一门让人走向崇高的学科,而人没有了精神支撑,容易迷茫。学生们在高中三年,可以说是学习的工具,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实行封闭式管理与教育,学生每天埋头拉车,考上大学后,向前看路时,却不知所措,迷茫了。高中的理想是考大学,而到了大学后,理想何在?再加上教育师资力量的问题,大部分学生处于一种混沌状态,不知何往,网络游戏就成了打发时间的一大选择。如果此时及时进行美学教育,学生的很多心理问题就能得到有效解决。

我认为高校应该普及一门《美学概论》或《哲学概论》,让学生们有思想内涵,而不仅仅是为了工作而学习。并且,这也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为什么马克思哲学是先进的,为什么马克思思想能代表这个时代。

(刘山)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