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营造师:“我们在链接中产生价值”

“如果在基层治理中,我们让人与人产生了价值认同,凝结成一些力量的时候,他们是可以帮助到其它地方的人,这个善会不断地扩大和发光。”

发自:四川成都

责任编辑:何海宁

杨迎琦。受访者供图

杨迎琦。受访者供图

2023年9月开始,杨迎琦和她的团队在成都市成华区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在83个社区中筛选23个,进行渐进参与式规划。筛选的唯一标准是态度,“社区书记必须发自内心想去改变”。

这是第四届“城视·成画”成华区社区规划设计节的系列项目之一。杨迎琦向参赛的社区党委书记解释,渐进参与式规划是通过不断地尝试和纠错,让一个社区逐步走向更好的方向。

作为一名社区营造师,这是“95后”杨迎琦从业的第五个年头。在社区公共治理氛围活跃的成都,像她这样的“职业选手”不在少数,他们负责制定社区行动方案。

在杨迎琦看来,社区营造师更像是社区的陪伴者与深耕者,“是为了一个地方的团结和发展去做最公平考虑的人”。

杨迎琦陪伴参赛队伍完成整个过程。从前期的书记决策能力培养,到书记带着骨干进行圆桌讨论,再到骨干号召居民做参与式讨论与投票,选出社区议题。然后再进行双向盲选,匹配志愿设计师团队。“所有都控制在小体量,10万块,但是我们要解决社区的一个问题或矛盾,或让社区有一个点可以发光。”

对杨迎琦来说,落地执行方案和比赛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更为重要的是,在参与过程中改变人们对社区的认知,激发社区居民的公共治理热情,“基层治理最应该去被看到”。

参赛选手之一、双林社区党委副书记朱湘灵印象尤深。在那一周的圆桌讨论阶段,几乎每天都有会,参加的约有100人,大部分是居民,还有社区营造师、规划师、网格员、社区和街道办工作人员。“以前我们不知道怎么去撬动各种资源,好像大家觉得这是跨界的事情,它实际上不是。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想让这个环境变好。”

按照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排序,“墙面争夺”就在此时走进参与者的视线。修车的蒋师傅长期占据社区一处公共空间。朱湘灵说,像蒋师傅这样的情况,整个社区还分布着许多,他们提供个性化服务,在公共矛盾中生存。不过,居民们否定了取缔这一方式。“人家在这边二三十年,手艺又好,提供了很好的服务,为什么要取缔人家?”

他们开始思考,两者能不能共生?“共享墙面”的提法因而生出,又逐渐丰满。

杨迎琦很欣赏双林社区有温度和柔性的处理方式,为了解决一个社区矛盾,没有再形成新的矛盾。努力生活的修车师傅依旧能够保有生计,也能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将梯子、榔头、钳子等工具共享,“通过一个装置,去点亮社区区域的高点”。

朱湘灵也对杨迎琦的团队印象深刻。在赛事之初的接触中,朱湘灵观察到,这支队伍跑遍整个成华区走访调研。她回忆,这个小姑娘还带着书记们,“特种兵式”走访了此前团队营造过的人宠友好社区。

这是杨迎琦带着团队扎根成都的重要项目,也是她“对于成都整个有信心的原因”。三年前,这个项目落地蓓蕾社区,她与社区负责人第一次见面聊到夜里11点,决定马上合作。杨迎琦觉得,这一社区的管理者包容、有感召力,也愿意不断引入青年力量。“我觉得这是社区书记最需要的能量,我将它叫做内生力”。

她喜欢蓓蕾社区,临街是商铺,上面住居民,商铺提供着整个社区的服务,物价便宜,生活惬意,没有超大的高架桥,也没有超宽的公路,有着更适合城市居民的支配尺度。她愿意回到这样的地方,将新活力注入到老城区中。

在蓓蕾社区,针对比较集中的人狗矛盾,杨迎琦团队帮助制定了人宠友好公约,完成社区爱宠社群搭建。社群自发运转,已不再需要协调与引导。

两个月前,她在为一处村庄筹建篮球场,资金不够。奇妙的事情发生了:人宠友好社区的朋友们得知此事,带着小朋友在街头募捐。社区中的商家还特意贡献了自家商品,作为募捐的回馈礼物。

她感叹:“如果在基层治理中,我们让人与人产生了价值认同,凝结成一些力量的时候,他们是可以帮助到其它地方的人,这个善会不断地扩大和发光。”

时针再往前拨五年,这位自小便随家人迁来成都的新成都人,带着公益行业的无力感,选择了这一职业。她想在城市社区中重新找到人与人的链接。在她的理解中,“社区”并不是行政区划,也不是社群概念,它意味着共同体,“我们在链接中去产生价值,我们有共同的目标,一起达成这个目标,可以实现自我认同”。

所以在每个项目初期,杨迎琦都在寻找这种链接,寻找这个地方的共同体,探索到社群的真正需求。在南方一地,曾有项目是用70万元进行村民庭院改造。在杨团队接手之前,已有五套院子被改造过,设计师直接入场,没有协商和尊重,效果适得其反,业主很不满意。

杨迎琦接手后,她告诉村民,不能够无偿获得装修基金,需要付出2000元,是支付给青年设计师的费用。她要求每一位户主参与到整个建设过程中,设计师与户主同吃同住15天。她还要求各家降低庭院围墙高度,尽量透明化。“整个村庄没有高墙林立的闭塞,也不是小家小户的模样,它将整个社区形成了一个大家庭的概念。”这一共同缔造模式,在2021年得到联合国人居署亚太办事处颁布的“2021亚洲都市景观奖”。

这样的营造理念一直贯穿至今。在这次的成华区渐进参与式规划行动中,核心主题是社区动力,它离不开“社区培力”与“社区生长力”。杨迎琦所说的“社区培力”,是将“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互搭配,当社区能力尚且不足时,适当纳入外力协助,当其具备一定的能力后,外力不过度介入。

出于兴趣,朱湘灵也参加过社区营造师的培训课程。在她的理解中,“营造”的关键一步是挖掘出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我认为社区营造应该是多元主体参与,对某个公共问题达成共识,众筹更多资源去解决相应问题,解决后还要给它赋能,最终推动人和环境的双向改变,它不仅仅是硬件的改变,而是人人也有改变。”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