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马拉松”,这届中青年开始抢跑
“一个人是怎样每一天都努力辛勤工作,到头来却一无所有?”
2022年深冬,美剧《傲骨之战》的这段台词给黄玥琪留下了深刻印象。屏幕内的女主角戴安年过六旬,已然规划好完美的退休生活,却因遭遇骗局,一生积蓄付诸东流。屏幕外的黄玥琪24岁,刚从互联网公司的裁员潮中逃脱,思考着何去何从。
不久后,黄玥琪往自己的个人养老金的账户里投入了一个月的工资,“比起年轻时短暂失业的自己,我反倒更担心未来老无所依的自己”。
如果你打开社交媒体平台看一看,不难发现,像黄玥琪这样提前考虑养老问题的年轻人并不少。近几年,随着老龄化加速的新闻频见报端和个人养老金相关政策的相继落地,越来越多中青年一边高呼着及时行乐,一边却暗自开始规划养老。
我们距离体面养老有多远?这已成为当下甚至未来的一个时代命题,而每一代人都终将给出回答。
从朋克养生,到提前养老
95后,未婚未育,大厂工作背景。只看这三个关键词,你很难将黄玥琪和养老二字联系在一起。一年前,黄玥琪和朋友聊起养老,还是一种调侃的心态,在网上自称“脆皮年轻人”,“枸杞配咖啡,手拎保温杯,主打一个朋克养生”。
与同龄人相比,黄玥琪还算幸运。一毕业就进入家乡一家头部互联网公司。作为本地人,她吃住在家,领着高于一般行业的薪水,自在地过了两年“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月光族生活。
转变发生在2022年冬天,公司开始第一轮裁员,虽还没落在自己头上,但她“第一次感受到人生的不确定性”,坐在一起的同事,上午才打完招呼,中午吃饭回来桌子便已收拾干净、不见了人影。
纵使黄玥琪天性乐观,也不免担忧起自己的下一步。年轻时丢了工作还能找,若到了告别职场的年纪,该如何保障自己的生活,“怕老了没有收入,更怕老了还要继续打工挣钱”。
《傲骨之战》的经典一幕,给黄玥琪带来了冲击,“我当时意识到,戴安至少还有能力重回职场,如果是我,可能毫无退路”。
为了帮60岁以后的黄玥琪体面生活,25岁的黄玥琪开始研究“养老”这件事。在播客里,她知道了养老“三支柱”,在社交媒体上,她发现不少同龄人已经在为提前退休而努力攒钱,跑起了自己人生中的养老“马拉松”。
黄玥琪很认同播客里听来的一句话“不做预测,只做应对”。对她来说,唯一能做的就是为未来做个强制储蓄,“毕竟我花钱总是大手大脚”。
此前,黄玥琪缴纳社会养老保险,并购买了年金产品。从得知裁员消息起,她有意识开始了解个人养老金。裁员到第三轮,她所在的团队解散,公司虽同意转岗,但她仍然心有不安。三天后,她开通了个人养老金账户,并拿出1个月的工资,购买了养老基金产品,“凑齐了三支柱”。
身在北京的高智敏27岁,她选择个人养老金的原因是“个税税率达10%,参加个人养老金缴费可以节税”。
个人养老金账户缴费每年限额12000,按照10%的个税税率计算,当期节税1200元。在提取时只需按照3%纳税。
由于在医护家庭长大,高智敏见惯生死,明白“衰老躲不开”。由于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高志敏不禁担心未来领到的养老金能否足够自己安享晚年。
体面养老需要多少钱?华夏基金《给年轻人的投资第一课》研究提出,假设退休后资金购买力不变,工资增长率在3%-5%时,养老资产的目标设置应为退休时年薪的10倍。
从拿到自己的第一笔可支配资金起,高智敏就开始着手理财,每个月储蓄工资的30%,个人养老金里的12000元也已买满。她的目标是“至少保证生活品质能和退休前齐平”。
越来越多年轻人意识到了这一点。早在2020年,腾讯联合清华大学发布的《国人养老准备报告》就提到,超过70%的“90后”开始考虑提前做好养老准备。到了2022年,后浪研究所的“年轻人养老小调查”则显示,超六成年轻人认为30岁以前就应该开始考虑养老,且有超过七成的年轻人认为理财、保险和房子是离不开的“养老三件套”。
人到中年,如何不被意外“背刺”
如果能给24岁的自己一句提醒,吴悠会说,“一切早做打算。“
32岁的吴悠曾是典型的小镇做题家,大学考入上海一所211,毕业后留在上海工作。即便很早就定下目标要留沪生活,但她从未提前准备,主张“活在当下”。最终,她错过了房价低点没能买上房,错过了居住转落户的机会,至今没拿到资格。“如果我早些做打算,现在或许能不一样。”
可人生是单程票,没有“如果”,这些追悔被记进吴悠的“错题集”,提醒她“未雨绸缪”的意义。
迈入三十岁,吴悠同龄的朋友陆续结婚生子,进入另外的生活轨道。“我不是不着急,但缘分不到也没办法。”作为一线城市的独居女性,吴悠早已不再依赖于家族保护,但随着年龄增长,长期单身的她难免心生忧虑,“好像已经习惯了独自生活,但独自变老尚缺底气”。
吴悠开始感受到背后空无一人的紧迫感,“有的人可能会想养儿防老,再不济还有另一半共担风险,但我至少现阶段,只能靠自己”。
心态悄然转变,吴悠从积蓄从不超过五万元的“及时行乐”派,变成了“提前养老”派。目前,她已经集齐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三大“支柱”,还购买了商业保险,这些投入带给她些许心安。“做了布局,自己倒下时身后还有一张网,没做布局,倒下去就等于摔在水泥地。”
“养老要提前准备,甚至要跨代准备,等到了年龄再准备是来不及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秉文建议提前关注负储蓄阶段,有效利用金融形态的财富储备,实现增值和保值,沉淀养老金资产。“老年阶段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依靠的是个人的养老储备,而个人养老金账户是个人的私有财产,它是可有效实现跨代际储备的金融工具,能够为大家创造安全感。”
42岁的洪小英则从父辈的老年生活窥到暮年的自己。
洪小英是山东青岛人,30岁前的她和曾经的吴悠一样“活在当下”。婚育后,家庭各项开支压力扑面而来,”就像耍杂技,手里几个球来回抛接,不敢放手,就怕砸地上”。
有一年,洪小英的婆婆因意外摔伤住院,医疗费有医保覆盖,但吃穿都得由洪小英和小姑子照顾。婆婆出院时,递给她一个红包说请护工得花钱,耽误她们的工作还是要给点误工费。
洪小英一时百感交集,一方面是心酸,觉得人老了,哪怕麻烦子女也小心翼翼的,另一方面是庆幸婆婆退休金高,有足够的养老钱。想到自己,她却担忧起来,子女长大成人不在身边,能依靠的只有老伴,更多时候还是得靠自己。
当天,洪小英研究起来自己的养老金,看着各项数据,她心头一紧,“只靠基本养老保险是肯定不够的。”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55%是养老金替代率的警戒线。而我国基本养老金替代率长期低于该水平,2021年我国基本养老金替代率仅40.18%,且呈现不断下降趋势。
从那时起,洪小英开始定期储蓄,学习理财,买了重疾险,做这些都是为了抵抗眼下的风险,让球落下去的时候有个缓冲。直至35岁,养老成为了她的理财重点。
洪小英在银行办理业务的时候得知国家试点的个人养老金制度,“12000元的额度看起来不算高,但要立即投入也得斟酌”。
洪小英和丈夫背负着每月7000元的房贷、2000元的车贷以及小孩教育支出,每一项支出都需精打细算。“这毕竟是现在存、未来才能用的一笔钱。我得搞清楚这具体能给我带来什么。”
考虑了半年,洪小英才正式开了户。一个对比是,黄玥琪从考虑到正式开户只花了三天。
事实上,像吴悠和洪小英这样的中年一代,已正成为购买个人养老金的主力军。据人社部数据,截至2023年5月25日,个人养老金参加人数达3743.51万人,6月底继续突破4000万人,较2022年末实现翻倍增长。
据华夏基金最新发布的《个人养老金一周年洞察报告》,从缴存资金到购买产品阶段,80后、90后中青年人群在缴存和购买阶段的占比逐步上升,购买阶段合计占比达68%,且表现出更强的投资意愿。
尽管”洪小英们“的决策周期更长,但他们大多一旦开户便会开始缴存,且缴存金额较高。这一点也符合上述报告的调研情况,从两年累积缴存情况来看,调研投资者整体的累计缴存金额均值超过万元,38%的投资者累计缴存金额在5001-11999元。
个人养老金只是其中一个“锚”
距离黄玥琪开户个人养老金已快一年。这一年,黄玥琪转岗后工作内容大变,她最终决定辞职,开始了新的工作。虽然薪资不如前,但她并不后悔缴存了个人养老金,明年也打算继续缴纳——即便她已将12000元的额度全部买进基金,且暂为亏损状态。
目前,个人养老金开户后可在四种品类之间自由选择购买:储蓄类、公募基金、银行理财和商业保险。市界近期一篇相关报道指出,已开户的客户,大多在储蓄和基金产品中进行选择。Wind数据显示,已发行的累计171款养老基金产品中,年初至11月初,只有25款收益为正。
”短期的波动很正常,这毕竟是长线投资。”黄玥琪认为,“几十年后才能取出来的钱,现在何必焦虑?”
同样购买了基金产品的洪小英也很清楚地意识到“长线投资,不必盯着短期波动焦虑”。开户后,她甚至不曾关注过具体收益情况。
黄玥琪和洪小英并非盲目乐观。
《2023中国居民养老财富管理发展报告》显示,与2022年相比,养老投资风险承受能力显著提高,不愿承担任何亏损风险的比例下降9个百分点,而能承受一般风险、能够承受较大风险以及长期投资的受访者占比分别提高4%、2%和1%。
华夏基金的报告同样指出,个人养老金基金投资者具有较好的投资心态,当基金产品受市场影响出现浮亏时,59%的投资者仍坚定看好长期表现;从持有时长来看,超九成投资者都愿意持有3年以上,66%的投资者愿意长期持有(5年以上)。
但“长钱长投”的策略是否合理呢?郑秉文认为,中青年优先选择长期投资权益类产品是“毫无疑问的”。他解释:“如果距离退休年龄超过20年,权益类的长期投资的回报是更高的。”
不过,从现状来看,大部分人的选择和吴悠一样谨慎,更倾向于强制储蓄而非收益率。
对待个人养老金的态度和投资策略的差异,也是养老规划多元化的一个缩影。
提起理想中的老年生活,洪小英希望自己能和一群朋友在海边买一栋带院的房,互相照顾,共面“夕阳”。而黄玥琪想要自由地旅行,继续尝试不同的、全新的生活方式。
无论是年轻一代“黄玥琪们”,暂时未婚的“吴悠们”,还是身负重担的“洪小英们”,他们对老年生活的具体想象有差异,为此所做的准备也不全然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不分背景、年龄或性别的时代命题——考虑养老,实则是在考量你想度过怎样的未来人生。
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的生活更像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航行,而个人养老金只是一个航程中的锚点,而要不要选择这个锚点,或是围绕这个锚点作出怎样的投资,则是千人千面。
当然如果能有更多的参考资料和专业帮助,将锚定得更稳一些,这场航行或许也会轻松不少。如上述华夏基金的报告显示,在养老金融服务方面,投资者最希望获得业务咨询服务和养老规划服务,此外也希望能够获得专业的风险管理建议和专人投顾服务等。
“我们要如何才有底气安心老去?”黄玥琪在读完上野千鹤子的《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告别》后,也提出了类似的问题。
对此,郑秉文的建议是,“通过丰富民众退休收入结构来源、提高退休收入水平,才有利于个人晚年过上体面的生活。”另外,他认为,发展养老金融,不仅可以提高投资市场的回报,最终还能共同促进养老金金融领域、养老产业领域和养老事业领域的活跃发展,为民众带来更丰富的养老选择。
相关机构和企业也已开始行动。其中,个人养老金政策推出后的第一时间,华夏基金即推出华夏基金养老高峰论坛,开发并持续运营了养老投教内容阵地“养老Y星球”,同时推出了定制化投教工具,以更专业的投入,强化个人养老金作为第三养老支柱的普及、优化和深化。
养老本身并不是阶段性的问题,而是需要秉持长期主义。放眼未来,伴随着养老三支柱的逐步完善,社会性规划意识的普及,相关机构和企业产品服务的丰富,以及养老金融体系的趋向成熟,“黄玥琪们”或许能给“如何安心养老”这道题写下更多元的回答。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黄玥琪、高智敏、吴悠、洪小英为化名)
* 风险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文中观点不对市场走势构成任何保证,历史业绩不保证未来表现。提及行业、服务等不构成任何推介。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