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et为何叫“因特网”?E-MAIL何不称“伊妹儿”?

(本文首发于1997年9月26日《南方周末》)

发自:北京

(视觉中国/图)

(视觉中国/图)

如果要评出1997年在中国信息技术这一行中发生的大事,“因特网”的出现也许算得上一件了。不过,这里说的“因特网”并不是指什么现实的网,而是一些热心于标准化的权威们“推荐”使用的“Internet”汉语译名。如此令人难以置信的翻译,据说是为了把大写字母开头的“Internet”和小写字母开头的“internet”区分开来。

姑且不论我是多么孤陋寡闻,反正我没见过什么小写的“internet”。至少,“Internet”已经有一个含义贴切、并且被大众接受的译名————“互联网”。哪怕一个外行读到“互联网”一词,大致是可以“望文生义”,而如果读到“因特网”就完全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了。

更何况,推荐的“标准”译法来自音译,而音译显然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其结果无异于不进行翻译。想当年,翻译界的先驱们曾把“民主”(democracy)译成“德莫克拉西”,把“科学”(science)译成“赛因斯”,这种早已被摒弃的方法居然在90年代末重新找回市场,让人觉得不舒服。

如果这种音译的方法可以成立的话,那么为了把大写的“Web”和小写的“web”区分开来,“Web”就只好被译成“歪脖网”了。而通常用来提示的“menu”,恐怕就不能译成“菜单”(免得读者流涎水),只能称作“蛮牛”,从而显得更专业。

把好好的一个“互联网”楞改成“因特网”,实在是一种勉强之举。相比之下,按照推荐的标准译法,“电子邮件”(E—Mail)被改称为“电子函件”,看起来像是“改之有据”的。道理似乎很简单:按照邮局的定义,邮件包含了包裹,而“E—mail”却只是信函,而不是包裹。

可是,且慢。凡是懂得互联网(对不起,我还是忍不住要用这个词)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