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非凡大师”刘德华同行:普通人也能拥抱精彩

一整年的努力在跌跌撞撞中走向尾声。站在岁末回顾2023年的旅程,如果用一个词来代表群体的心境,或许“复杂”是最恰当的概括。

生活中多了对未来的不确定。人们发觉自己的梦想并不一定会圆满实现,人生轨迹也并非想当然地向上发展,年轻并不等于机遇,成熟亦不能指向经验。于是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坦然地接纳了自己与世界的辩证关系:长大的第一步,就是承认自己的普通。

每个人的确生来普通,像山脉中的无数块岩石,很难说其中哪一块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时代的塑像同样由这些平凡的个体雕刻、打磨。这一年,普通人创造了种种精彩:平凡的老人传承发扬了濒临失传的非遗工艺;平凡的年轻人让严肃的科普焕发出生机;平凡的村民以纯朴的热爱挥洒出激情;平凡的编剧不惜一切地顽固坚守创作梦想……他们在这不确定的时代里留下了非凡的印记,彰显了生命的独特价值。

生而平凡,走向非凡,图源视觉中国

从平凡到非凡之间的路途有多远?站在岁末年初的交界处人们如此发问,这是对将来的无限憧憬,也是对未知的跃跃欲试。

总有新世界等待被打开不服输还分年龄?

在上海刚刚闭幕的“万历那年”特展上,大量市民接踵而至,把其中最精美的一件展品——金翼善冠围得水泄不通。这顶由细金丝手工编织的皇冠如纱般薄透,堪称中国传统花丝技艺的“封神”之作。

列入“燕京八绝”的花丝又“红了”,工艺美术大师程淑美的名字再次从幕后走入人们的视野。这位16岁就开始学习花丝技艺的业界泰斗,已经在这个行当钻研了六十多年。

花丝技艺的真正传承人,放眼全国也屈指可数,程淑美正是其中之一。在她之前,传统的花丝作品大多以首饰、器皿为主,而她很早便心怀一个从未向外人道过的梦想——做出立体的、更具有人文情怀的作品,让花丝镶嵌摆脱装饰品的窠臼,从而绽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1967年,程淑美被分配到北京工艺美术品厂工作。花丝镶嵌专业出身的她舍弃了到“对口”车间工作的机会,主动要求去学玉雕,因为她发现,玉雕对立体造型的能力大有帮助。做玉雕辛苦又枯燥,程淑美却一头扎进去,日复一日地上“水凳”踩脚踏板磨玉,被人戏称“蹬三轮的”。水凳一蹬就是13年,花丝的繁复精致和玉石的温润秀美在程淑美手中浑然一体。玉雕行内素有“外行扒皮,内行切铊子”的说法,说的是没有把握的工匠不敢大胆下刀,只能一点一点试探着“扒皮”,而只有技艺纯熟的匠人才敢于大刀阔斧。可是只有程淑美自己知道,看似“潇洒”的几刀,背后是多少日日夜夜的艰辛与苦熬。

数十年来,如何创造出更精进的作品,始终是程淑美真正思考的问题。1992年,她再次舍弃了在工艺美术厂数十年的积累,选择到企业里专攻花丝摆件设计,直到退休。退休后她本打算悠闲下来做设计,不料当时市场对设计者的保护机制太弱,工厂里很快出现了劣质复制品,唯一能保护原创的方法,是把整个设计生产环节都抓在自己手上。于是,程淑美又舍弃了悠闲的晚年,开起了公司。从16岁开始,她不断地舍弃,也不断地获得。和所有伟大的创造者一样,程淑美耐得住寂寞,跟得上时代,日复一日朝着心中的目标坚定地探索。那个支撑她不懈创造的想法,是老一辈那句朴素的“干一行爱一行”,是“传统工艺总要有人继承”的使命感,而她愿意为此付出一生的时间。

探索新的世界,图源视觉中国

“探索”并不是创造者的专属名词,即便是最普通的工作,也总有人能找到探索的价值。时间回到2011年,没有人能想到《博物》杂志的实习生、微博账号管理员张辰亮,会凭借“在网上回答网友提问”这件小事,把自己打造成科普工作的一张名片,也把《博物》这本老杂志推向新生。

每天都有无数人在微博艾特“薄雾君”。有人拍下一种鸟,就问:“图里是啥鸟啊,十几只盘踞在我校樟树顶,屎量惊人,下面的车都被染绿了。”“薄雾君”回:“夜鹭幼鸟初长成,准备出巢了。年轻人吃的多拉的多,你们理解一下,大家都是年轻人。”一位自称“纵横植物界数十年”的网友,拍下一种叶子脉络上长刺的植物发帖求问。“薄雾君”回:“纵横植物界数十年的你,忘记涉足牙膏界了,这是两面针。”

诸如此类风趣幽默的对答,在“薄雾君”的账号下不胜枚举,科普也由此成为了张辰亮的标签。回答的问题虽然简单,但怎么能快速被人们接受,张辰亮始终在探索。他的新科普“巨作”是《生命奇观·墨脱森林》。在此之前,几乎没有什么人做半小时时长的科普纪录片,因为业余爱好者缺乏资金投入,而专业机构更倾向于拍长片,不走网络传播渠道。张辰亮还是决定蹚一蹚“长视频”的路线。拍摄周期长达六个月,墨脱的高山杜鹃直指云霄,树蛙在竹筒间跳动,飞虫扑满了帐篷,无处不在的蚂蝗见缝插针,钻进拍摄组的裤腿……在人迹罕至的地带,它们给观众打开了新的世界。

随着张辰亮的脚步,科普这件事与人们的生活不断拉近。从二维照片到高糊视频再到高清摄像,科普的方式总在升级,张辰亮也始终在探索新的思路。对世界的无限好奇,或许是一个科普工作者与生俱来的本能,而正是这份好奇,也让他们发现了这世界上无数平凡角落里的多姿多彩。

热爱就去做卖房子也要做!

当人们回顾一个时代的光亮,往往会想到创造那些光亮的名字。但其实每个勤勤恳恳的普通人都有资格拥有属于自己的精彩。今年8月,贵州省黔东南州台盘乡的一项篮球赛事火遍全网。场上赛况激烈,高潮迭起:运球、过人、上篮,球员们的攻防有板有眼;场外观众也热情高涨:年轻人登上梯子看球赛,没有“专业道具”,家庭主妇们便敲着不锈钢盆和矿泉水瓶呐喊助威……这场没有一个职业选手的篮球赛,经由短视频在网上迅速蹿红,网友们参照“NBA”“CBA”的命名方式,称之为“村BA”。就是这样一群普通的农民,却敢于从田埂走上赛场,放下秧苗,抱起篮球,尽情挥洒自己的激情和热血。

在台盘村,村民们对篮球的喜爱是刻在骨子里的。今年已经81岁的陆大江从儿时就开始接触篮球。小时候条件差,老一辈就在泥地里用树干撑起简易篮板,配上竹编篮筐,用石灰在泥地里画出界线。所谓的篮球,也不过是用棉花、麻线绑成的“棉花篮球”。“从小跟大人们在泥地里打球,一场球下来,石灰线都被踩掉,球里的棉花也都散了。”

台盘村的夏天,朴实无华却热血奔放,每个平凡的村民都是这场盛况的缔造者。在这个赛场上,年龄、职业甚至水平,都不能成为评判一个球员的标准,只有心底对篮球的无限热爱才能。他们当中或许不会产生职业选手,脱下球衣之后,村民们又要融入丰收的麦田和喧嚣的工厂。然而平凡的他们却用令人赞叹的生命力,书写了一个不凡的夏天。

贵州黔东南队在“村BA”冠军邀请赛中对阵广东沙溪队,图源新华社

如果说村BA是一场大众群体的狂欢,那么相比之下,戏剧就只能称为小部分人的热爱。若是十年前问朱虹璇,将来是否会一直做话剧,答案一定是肯定的。但如果把问题换成“是否想过靠演戏为生”,她和同学们多少都会有些迟疑。2012年,被匆忙拉去救场写剧本的年轻学生朱虹璇,与那出参赛话剧的九名演员一起,立誓要把戏长长久久地演下去,“再演十年。”

初始状态的剧团,每部戏的名字都叫《九人》。朱虹璇一边上班一边兼职写剧本,没有赞助、没有精致的服装道具、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每演一次都要亏一笔钱。但九人话剧的口碑逐渐在戏剧爱好者的小圈子里流传开来。如今早已功成名就的朱虹璇曾笑着调侃:“我妈到现在都在担心我能不能养活自己。”

朱虹璇是如此热爱戏剧,以至于当本职工作阻碍了她的创造力,她便毅然选择辞职。2019年,她辞去高薪职业,准备在戏剧界闯出一番天地。然而她一脚踏入的,却是整个行业无限期“演出推迟”的冬天。最困难的时候,朱虹璇和丈夫商量,“大不了就卖房”,也要撑下去。凭借这份悲壮的笃定,朱虹璇带着九人剧团一路走到了剧场再次开门的那天,演出的剧目是他们的成名作《四张机》,台下人山人海,她第一次知道,原来有那么多的观众在等着九人。

朱虹璇的戏之所以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是因其始终聚焦于社会热点和女性议题,坦率地展露出知识分子的辨析与思考。这是她与九人剧团的“十年之约”里从来没有改变的部分。即便时代给了她那么多的不确定,她仍然清晰地知道自己的方向——要写、要创作、要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这份坚守同样被她写进了剧本里。九人的另一部戏叫《春逝》,很多人劝她改名,说一听就是部卖不出票的戏。朱虹璇不愿意改名字,却把剧本改了好多稿,一分钟一分钟地改,每演一场都会改一点,从豆瓣评分8.1,一直改到8.9。“我是看着它一点点变好的,我知道,它不会因为任何风吹草动而倒掉。”

认真工作四十多年的普通人 

一辈子勤勤恳恳的工艺美术大师、十年如一日坚持科普的网络博主、勇敢追求心中所爱的普通村民,还有不惜卖房也要忠于梦想的执着编剧……从结果上看,他们似乎都以非凡的姿态被人们“看见”了,但在被“看见”之前,他们无一不是来自平凡、甘于平凡又在漫长、重复甚至单调的岁月中对峙过平凡的普通人。正如刘德华曾在出道40周年发布的视频中说,不是“一个人红了40年”,而是“一个人认认真真工作了40年”。他说,自己在一个很平常的一天出道了,他也很笨,也是会哭的。他做每一样事情,都要练习很久。大家看到的每一幕,只不过是一个叫刘德华的普通人,每天辛苦工作的结果。这份自省始终贯穿于他的人生之中。

和无数年轻演员的起步期一样,刘德华最初拿到的角色只是跑跑龙套,好不容易能够担任主演,却在二十多岁的年纪被雪藏。对年轻的刘德华来说,未来最大的不确定甚至不是能不能成名,而是是否还有机会留在这个行业里。

为了在影视圈走下去,刘德华什么工作都接。他在剧组当过理发师,有跑龙套的机会他从不放过,即便是拍收视率堪忧的海外剧,他也拼命吊威亚,身边人都感慨“他好顽强”。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承认他。演艺圈前辈如云,不乏批评之声,说他其实不会演戏,只会耍帅,以至于在重返影坛后的十几年间,刘德华都没有拿到过任何一个有分量的奖。

后来,刘德华提到那段漫长的经历,要回应那些声音,除了“不停创新、奋斗”之外,别无他法。他努力钻研每一个角色,一部戏一部戏地积累观众缘。近20年后,刘德华终于凭借《暗战》斩获金像奖,此时他已经38岁。

2023年,刘德华迎来了迈入娱乐圈的第42个年头,在与华为Mate 60 RS非凡大师合作推出的一支短片中,他把自己一路从平凡走来的经验尽数传递给下一代的年轻人——“喜欢就做,努力把喜欢的事做好。”这也是他心目中的大师林子祥给他的忠告。当年刘德华初入歌坛,推出的唱片无人问津,甚至被黄霑嘲讽“真的很笨”。他曾两次问林子祥,自己是否应该放弃唱歌?林子祥两次都给了他同样的回答:

“喜欢唱吗?喜欢就去做啊。”

已经成为香港影坛公认大师的刘德华,就是这样一步步走来,写出了自己的辉煌。即便功成名就,他仍然在努力寻求突破,想要在电影这个领域走到极致。于是人们在《失孤》中看到了和过去银幕形象反差最大的刘德华,那是一个面孔黝黑、风尘仆仆的农村父亲。这一年,刘德华54岁。回望来路,他始终坚信自己只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人,和这世界上的每个人都一样,“非凡就是把平凡走出精彩”,刘德华说,他相信每个人都有可能做到。

从龙套到大师,外界的那些质疑和压力都成为刘德华在职业生涯中不懈探索的动力。这个“笨小孩”从不认为自己是天生非凡,而是凭着一种名为“努力”的天赋,敢于追求非凡,打破一切桎梏。这也是刘德华与华为Mate 60 RS的共鸣所在。

今年9月,华为推出超高端品牌力作ULTIMATE DESIGN非凡大师,以极致、高端、简约、纯粹为精神内核。“非”,是不断地舍弃、否定,坚持创造的能力;“凡”,是认真、踏实、勤奋、不断前行的勇气。“非凡”象征着不断舍弃、敢为人先、突破边界的精神;“大师”代表着几十年如一日、心无旁骛、追求极致的态度。永远敢于舍弃自我、追求极致创新的华为,以探索精神和极致的产品致敬这个时代的非凡大师,也致敬每一个敢于在不确定的时代里坚守热爱、坚守自我、追求精彩的普通人。

急景凋年,又是匆匆岁暮。回顾这一年,“不确定”模糊了人们生活的方向,普通人的平凡生活里平添了几分不安。未来或许依旧充满未知,也并不由人们的意志左右,然而,是自怨自艾地消极面对,还是以非凡的精神将平凡耕耘出精彩,却是每个人当下就可以做出的决定。正如在短片中刘德华说,时代变了很多,但最重要的那件事始终如一,就是要为自己而努力。“我愿意陪所有年轻人一起经过再一轮的压力。”

这何尝不是人们在当下这个时刻最需要的支持和鼓舞?从平凡到非凡的过程,总需要同路人的陪伴,而那些对未来跃跃欲试的普通人,正要打起精神,走上重新出发的道路。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