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专家王晓稼:春分至,患者可以触摸的温暖


提到乳腺癌,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惋惜,恐慌还是绝望?

每年的三月是女性关爱月,从心灵,到身体,如何守护女性健康总会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然而,乳腺癌这个“红颜杀手”,多年来都真实地威胁着女性同胞的生命健康。

或许是多年来与患者沟通交流的经验使然,在浙江省肿瘤医院,乳腺癌专家王晓稼教授总能很快拉近与对话者的距离,一边严谨地介绍乳腺癌临床诊疗领域的新进展,一边不忘用平实的语言讲述自己从医多年的心路历程。

作为乳腺癌领域的资深专家和经验丰富的临床研究者,他深知与乳腺癌的抗争远远不止生理层面,还包括婚姻、家庭与职场,以及缠绕在癌症上的恐惧。或许彻底战胜乳腺癌的时刻还未到来,但如今乳腺癌治疗药物层出不穷,不断带来新希望。他想用自己临床研究上的经历和成果,帮助更多人先消灭对这种疾病的误解与阴影。

临床研究是——他为医大半生的责任与使命

肿瘤,99%患者为女性,发病部位是与女性紧密相连的乳房,这三个要素叠加在一起,映入脑海的就是乳腺癌。

去年,“乳腺癌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癌症”这一话题登上了网络热搜,热度之下,仿佛对乳腺癌,人人都能毛举缕析。但回到真实的乳腺癌内科诊室,王晓稼教授却感到,人们对这种疾病的误解还有很多。

王晓稼教授大半生都沉浸在乳腺癌研究中。上世纪90年代,他在浙江医科大学读书时,便师从著名乳腺癌、大肠癌专家郑树教授。在跟着导师研究课题的日子,师生每天都会探讨各种医学问题,一次讨论就是一场严苛的考试。老师的问题总是很犀利,“如果不及时跟进国际进展,就回答不上来”。那时王晓稼最怕师兄弟们说,你的观点落后了,这个研究不是最近才报道过。正是在这样严肃治学的氛围里,王晓稼教授不知不觉走上了“科学家型临床医生”的道路。

走上这样一条道路,就意味着高强度的学习贯穿人生。如今王晓稼教授是妙手回春的临床医生、德高望重的研究先锋,更是桃李满天下的医学导师,但他仍然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与探索精神。熟悉他的人说,几乎在任何场合,都能看到他手里捧着一本书或者一叠文件夹,里面往往是最新的学术论文,装订得仔仔细细。

王晓稼教授总是想着用更科学、更前沿的方式守护她们,希望自己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能够给予她们信心,“即便是复发患者,我们依然需要对宝贵的生命保有敬意,对医学的发展抱有信心,相信我们现在仍有药物可以继续治疗。我们不能放弃,终会等到拨云见日、重获新生的一天”。

参与学术会议的空隙时间,王晓稼也不忘研读文献 / 受访者供图

作为医者,他不敢懈怠,因为他曾被刺痛过。在飘着雨的杭州,这位儒雅的学者回忆起过去那些惨痛又无奈的场景,还带着长叹的气:“常常是一些忧心忡忡的女患者来到医院问,我这是不是肿瘤,如果是,我就回家去。”

那个年代,药物选择少,患者进退维谷;药物可及性差,使患者家庭内外交困。对于经济上不宽裕的患者,因为害怕拖累全家,直接放弃治疗的人不在少数。与病人交流越多,他越能理解这种与女性身体和社会身份交织的疾病——当一个人得了乳腺癌,抗争就远远不止生理层面,还包括婚姻、家庭、职场以及缠绕在癌症之上的恐惧。

在真实的乳腺癌诊室,除了治疗本身,经济负担、结婚备孕、职场竞争甚至能不能少掉头发,患者心中的疑虑、顾虑源源不断地抛给了王晓稼教授。而这位成绩斐然的乳腺癌专家从不吝啬与患者交流各种最琐碎的问题与心事。

在诊疗的间隙,他甚至会细微观察患者家属的反应:来陪护的亲人是站在患者的身旁,细心听取医生的建议,主动和医生深入交流,还是躲在角落里默默玩起手机,对于患者病情完全置身事外,“心猿意马”的微表情他都一目了然。“譬如一位母亲生病了,儿子把母亲送到了医院,就开车回去了,从不参与和医生的深度沟通。我理解年轻人的忙碌和压力,但这样治疗过程中的信息怎么能保证通畅呢?对亲人的关心还是需要更细腻地落到行动上。”

在面对晴天霹雳,尤其是像罹患癌症这样的人生艰难时刻,许多病人往往会将结果想得非常糟糕,甚至预设了自己无药可医、无法治疗的情景。面对绝境中的女性,王稼

实际上,王晓稼教授的许多患者与肿瘤共同生存了十多年,一些早期乳腺癌患者通过治疗完全回归了正常生活,甚至痊愈的患者也不在少数。当初纠结要不要备孕的年轻女患者,后来还抱着孩子去看望他。癌症病房不是只有沉重,也有新生和欢笑。

在王晓稼教授看来,中国过去三十多年间乳腺癌诊疗发展是充满惊喜和希望的,尤其是治疗药物的发展特别迅速。从过去单一的化疗手段,到如今能够根据乳腺癌的分型来使用不同药物,甚至像HER2阳性这类预后不良的病人也有靶向药物可以治疗。

“乳腺癌患者应该对自己有信心,同样对科学进步也要有信心,因为有效的治疗方案选择余地正越来越大。”

临床研究是——坚实地基以建创新之高楼


回首自己进入临床的前十年,对那些放弃治疗的患者,王晓稼教授深感惋惜。因为当时的患者除了要面对高昂的治疗费,还缺少有效的治疗药物。在那个阶段,晚期的乳腺癌患者几乎只有化疗一种选择,而化疗无法区别对待正常细胞与癌细胞,常常造成各种不良反应,让患者充满忧虑。

为此,王晓稼教授在肿瘤内科工作了5年后决定继续深造。之后十几年间,他作为临床试验的主要研究者负责了30余项国际国内多中心新药临床研究,主持了20余项乳腺癌课题研究,发表论文150余篇。在乳腺癌诊疗领域的前沿探索上,他是当之无愧的先行者。深入临床实践多年,紧跟临床研究前沿的王晓稼教授见证了乳腺癌治疗领域从贫瘠荒芜走向百花齐放的盛况。

从整体看,虽然治疗乳腺癌的武器库越来越丰富了,但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情况仍让人揪心。有研究统计,我国的晚期乳腺癌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50%;患者经历传统治疗手段后3年内极易出现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存活时间较短。我国的复发转移乳腺癌患者3年生存率不足40%1。乳腺癌这个“红颜杀手”,真实地威胁着女性同胞的生命健康。

在众多乳腺癌分型中,HER2阳性患者大约占20%。王晓稼教授介绍,如果乳腺癌患者免疫组化做出三个+或者两个+,诊断结果阳性,那么就是HER2阳性。这种分型的病人到了中期以后,病情进展速度相比其他乳腺癌分型患者更快,预后更差。

因此,如何针对HER2这个靶点进行深挖,是临床工作人员共同的努力方向。随着时代进步,抗HER2治疗在乳腺癌诊疗中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其中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简称ADC)颇具盛名。作为一种结合传统化疗和单克隆抗体优势的药物,ADC给这些曾经“预后很差,早期易复发,复发后很难治愈”的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带来了希望。

今年2月,创新抗体偶联药物(ADC)优赫得(注射用德曲妥珠单抗)在中国获批首个适应症,单药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一种或一种以上抗HER2药物治疗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HER2阳性成人乳腺癌患者。

王晓稼教授说,“如果把新一代的ADC药物想象成精准制导的‘导弹’,它能够精准定位并打击肿瘤细胞,升级后的药物凭借着更高的载药量,在高效消除肿瘤细胞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旁观者效应,杀伤邻近肿瘤细胞”。

对于HER2阳性乳腺癌这类特殊分型的患者而言,“现在他们已经有了治愈的机会,而且复发以后也有可能控制得非常好,甚至达到临床治愈实现长期生存”。王晓稼教授说,对于复发转移的晚期患者,我们也共同期待着新型药物能够帮助到患者获得更长、更高质量的生存。

随着创新药物适应症获批,王晓稼教授坚信,未来创新药物的可及性还会进一步提升,定能够惠及更多相关患者。

临床研究是——她们引以为傲的选择


每一种新药出现的背后,都有着扎实的临床研究结果作为基础,而这些成果,源于各地研究者所投入的大量心力。德曲妥珠单抗首个适应症在中国的获批,正是基于王晓稼教授所参与的DESTINY-Breast03研究的突破性结果。

作为中国主要研究者之一,早在DESTINY-Breast01临床研究时期,王晓稼教授就已经敏锐地关注到它对于后线乳腺癌病人有很好的疗效。“有效率达到了60%左右,不复发不转移即基本无进展生存期(PFS)将近19.4个月,这在过去所有晚期治疗方案中甚是罕见。”

而在DESTINY-Breast01研究启动后不到一年,Ⅲ期的DESTINY-Breast03全球多中心研究便快速跟进,而浙江省肿瘤医院作为中国临床中心之一快速加入国际步伐,身为主要研究者的王晓稼教授深感使命在肩。激动的同时,亦有压力在身。随着这项临床研究平稳顺利地推进,他感到更多的是欣慰与振奋,“在研究中设计的晚期乳腺癌治疗方案里,创新ADC的效果好,起效很快。”

浙江省肿瘤医院是浙江省最早进行乳腺内科临床研究的单位之一 

在国内和国际同步推进的德曲妥珠单抗的临床研究,有效缩短了患者用上国际前沿创新药物的时间差,这也使很多患者在进入临床试验时,对这款深受关注的新药已是了然于心。


“过去患者会担心临床研究是不是‘小白鼠’,但现在很多患者四处奔走,就是为了能参与到临床研究。尤其是衰减期的患者,他们非常渴望进入到临床研究,甚至以进入研究治疗组为荣。” 随着科学素养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患者对于临床研究的期待和观念也产生了改变,这着实让行医三十余年的王教授感到欣慰。

近年来,乳腺癌患者们抗癌意识的提高与求生意志的坚定令人深受鼓舞,自2018年7月20日至2020年6月23日,15个国家的169家研究中心入组了共计524例不可切除或转移性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其中59%为亚洲患者。

2021年,DESTINY-Breast03相关研究结果首次公布,深受国内外医学界瞩目。2022年3月24日,该研究中期分析全文见刊世界级著名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在当时也是德曲妥珠单抗相关研究第四次获此殊荣。

DESTINY-Breast03临床最新公布的研究表明,该疗法可有效控制、延长乳腺患者疾病进展时间至近两年,近4倍于既往同类药物治疗方案2。五分之一的患者疾病缓解,这意味着肿瘤细胞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消失3,将有效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与生存时长。


临床研究是——“在规范下的高水平探索”


临床研究是一种创新的尝试,更是一种规范诊疗前提下的探索。王晓稼教授所在的浙江省肿瘤医院是浙江省最早进行乳腺内科临床研究的单位之一。作为先行者,就意味着所有事情要从头学起。从业至今,王晓稼教授和团队已经从事乳腺肿瘤基础和临床研究近30年,参与了百余项临床研究。


丰富的临床经历带给王晓稼教授最深刻的感悟是,“你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规范,才能知道该怎么做临床研究”。在他看来,无论是临床研究的设计,还是临床研发期间的管理,都是一个规范的过程,需要注重诊疗和研究的平衡,更需要注重临床研究质量和患者权益保护的平衡。

但平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如临床研究是否揭盲(揭晓各受试者使用的试验用药品组别)的问题,在研究过程中不提前揭晓药品组别才能更好地完成临床试验,减少主观判断造成的影响。

如果原本规定不能揭盲,揭盲就会影响研究质量。然而,患者都是鲜活的生命,极端情况下不揭盲就不符合道德伦理,没有做到保护患者。“我们坚持这样的原则——如果患者的副作用很强烈、容易危及生命,或者患者的下一步治疗受到影响,那必须要揭盲。”他补充说,这种揭盲是个例,个例不影响临床研究质量。

某种程度上,临床试验更像遵守规范下突破现有治疗格局的探索,既不能做得太少以至于无法通过审评审批,也不能做得太多以至于延缓开发进度。这些切身的感受,都是当临床研究者这些年教会他的事。

作为医生,王晓稼教授也十分注重科教与宣传 / 受访者供图

从医学生到担任博士生导师,从医生到担任PI,各种角色的转变让王晓稼教授深深感受到医生这一职业与其他职业的不同。“别人大学毕业就是毕业了,医学生大学毕业只是开始学习的第一步”。王晓稼说。这种“学习”不仅仅是指读书,还包括临床实践经验、科研思维、患者交流体会、国际前沿进展的吸纳。

与王晓稼的医学生涯相伴相随的,除了日耕不辍的学习精神,还有心系患者的仁爱之心。三十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在乳腺癌一线工作,不管再忙都尽可能保留周二的门诊,让患者可以及时找到他。“不能因为我没出门诊,导致患者治疗上的耽误或者困惑。”

如何让患者维持治疗信心,是摆在所有肿瘤科医生面前的问题。从医多年,无论是心灰意冷,还是积极乐观,无论是全力配合,还是左顾右盼,患者百态,王晓稼教授都见得足够多。对于如何与患者更好相处,他有着自己的理解:患者的信心缺失,常常源于对于未知的恐惧;患者的意志消沉,则源于缺乏足够共情的寄托。

了解症结,便可“对症下药”。对未知恐惧,王晓稼教授和团队坚持每两周组织一次疾病宣讲,用最质朴的语言为患者和家属普及前沿的乳腺癌诊疗知识,帮助他们建立科学的认知,加强治疗信心,积极抗癌。缺乏共情和寄托,他就组建有上千人规模的患者群。他相信病友之间,这种同处困境、同声呐喊、同心抗癌的羁绊与共情,所激发出的精神力量往往能为患者治疗带来意想不到的助力。

他把科教、宣传看得很重,因为医生不仅是治病,还要疗心。孜孜不倦地进取钻研,亲力亲为地投身临床,是为了找到更有效的手段抗击“红颜杀手”,而体贴入微地畅谈聆听,深入浅出地宣讲科普,是为了用更温暖的频率与患者和家属们共振。

身着洁白大褂,王晓稼教授不仅是大家敬重的主任,也是亲切和蔼的“王医生”,“我希望身患乳腺癌的患者们能够勇敢面对现实,能够正确认识疾病,能够合理选择治疗。不要因为还在早期就无所谓,更不要因为晚期就放弃”。因为对于医生来说,“每一个患者我都想救”。

参考文献
[1] 左婷婷,陈万青. 中国乳腺癌全人群生存率分析研究进展[J]. 中国肿瘤临床, 2016, 43(14):4.

[2] Cortés J, et al. Trastuzumab Deruxtecan versus Trastuzumab Emtansine for Breast Cancer. N Engl J Med. 2022 Mar 24;386(12):1143-1154. doi: 10.1056/NEJMoa2115022. PMID: 35320644.

[3] Ahn S, et al. J Pathol Transl Med. 2020, 54(1): 34-44.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