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大熊猫第一市”:如何与大熊猫共处?

熊猫与人紧密连接。在绵阳,人们很早就意识到,不仅要保护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的安全,保障原住民的生存权也同样重要。“只有让村民钱袋子鼓起来,保护工作才能更顺利开展。”

发自:四川绵阳

责任编辑:于石

寻找熊猫粪便。刚到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王朗)工作,赵联军和同事便接到了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面对漫山遍野的竹林,众人犯了难。“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平时几乎不上山,根本不清楚目标在哪。”回忆起近20年前的一幕,如今已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保护局局长的赵联军发出感慨。王朗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背靠九寨沟、黄龙两大景区,拥有不输两地的美景,也曾是人迹罕至的山野。

如今,王朗有二十多条固定监测样线,红外相机覆盖大熊猫出现的角落,找到熊猫粪便,对在深山中健步如飞的护林员不再是难事——常年生活在王朗的野生大熊猫有34只左右,比十年前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结果的28只还有所增加。

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胡宇拍摄/图)

王朗的变化,是绵阳野生大熊猫保护的缩影。绵阳是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地区,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60种、野生植物79种,特别是野生大熊猫数量占到了全世界的近1/4(418只),是名副其实的“野生大熊猫第一市”。

绵阳保护大熊猫历史源远流长,过去一直不断加强珍稀濒危物种拯救及其栖息地保护。2022年起,绵阳大力实施科技立市、产业强市、开放活市、人才兴市、生态美市的“五市战略”,以“生态美市”战略为代表的顶层设计,又将生态文明建设推至新的战略高度。

在“野生大熊猫第一市”的绵阳,人们如何找到一条与大熊猫的共处之道?

保护野生动物,也是在保护村民们的家

12月,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大雪封山,此地的冬季漫长而寒冷,深山中的保护站正在装修,完工后将拥有热水、冲水马桶和舒适的床铺。

40年前,当美国动物学家乔治·夏勒来到王朗保护区时,这里只有简陋的棚屋。野生大熊猫经历了地震、雪崩和竹子死亡后,仅有十几头存活,科学家认为没有研究的必要。

此时的王朗,砍木头比保护野生动物更受关注——上世纪70、80年代,林业财政是平武县的经济支柱之一。更复杂的局面是,盗猎者的窝棚明目张胆地搭在保护区的公路旁,甚至位于保护区圈养大熊猫的场所范围内。

王朗的情况只是曾经保护失序的一个侧面。同在平武县的新驿村,过去是知名的“寡妇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里多数男性都因盗猎锒铛入狱,留下妻子和孩子。

盗猎确属无奈之举。“都是为了养家糊口。”老猎人杜林说。依靠锐利的鹰眼,新驿村过去的神枪手总能捕捉到密林中的风吹草动。不过,相比更容易见到的其它野生动物,大熊猫并不好被猎杀。

事实上,绵阳各级政府部门一直对非法猎捕、运输、交易、食用野生动物等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各种野生动物保护“严巡严打”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