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时间对我压力最大丨不惑 2024

要论遗憾的话, 就是做得太长了。

(本文首发于2023年12月28日《南方周末》新年特刊·不惑)

责任编辑:李慕琰

白岩松 (农健/图)

白岩松用手机截了两张图,指给南方周末记者看。

“我在节目里一共说了不到一分钟的话,在他们这里变成了几百字,而且都是双引号,我都快笑哭了。”2023年12月9日,白岩松在节目里评价“12·2南昌2.2亿彩票事件”。一些自媒体文章,添油加醋一番,传播量不低。

关于这些想象杜撰的言论,除了逗乐,白岩松想得更多,“我们主流媒体要增强自己的传播能力,关注老百姓该关注的东西,按照新闻专业主义向前走,如果我们要是失语缺席,事实(可能)越来越失实。”

“白说”被认为是一种值得信任、代表主流媒体的声音。但遇到意见不一致的时候,这种声音又会成为一些人讨厌白岩松的理由。有人骂他,白岩松说,“好,我跟骂我的人站在一块。”

2023年,“新闻学之辩”成了热点话题。研究生入学,学生迷茫,问白岩松传媒的前途是什么,白岩松反问,你能确定现在学哪个专业一定有更好的明天吗?仍然是熟悉的白式回答。

1989年,白岩松毕业的时候,工作迟迟未落实,一度要动身南下。在《中国广播报》干了四年后,他接到崔永元的电话,小白,电视台要办一个新节目,挺缺人的,你过去帮个忙?1993年,始于《东方时空》,这档电视新闻节目开了电视改革的先河。他和那些叫他小白的同事、战友们一起,率先站上这艘开往新世纪的船,让电视直播成了新闻常态。

30岁的时候,白岩松做减法,能砍的都砍掉,不再担任制片人,最后只剩下新闻。“我自己也是既得利益者中的一员,”白岩松说,“我们为上一轮电视改革做出了推动并成为那次改革的受益者。”随后,白岩松创办《新闻1+1》。

老白,现在人们这么叫他。40岁时,老白写了12个字在《南方周末》上:“捍卫常识,建设理性,寻找信仰。”现在55岁,他说,一张报纸就像一个人的人生,不在于一辈子每天都比原来强,一路走来一定是一条曲线。

白岩松做新闻,自己也成了新闻的一部分。12月11日,白岩松接受了南方周末记者专访。

媒介素养成为所有人和行当的标配

南方周末:2023年短视频平台的热词之一是“新闻专业之辩”,这是从张雪峰的那句“如果是我的孩子报新闻系,我会把他打晕”开始的,你怎么看这件事?你带的学生,留在新闻行业的比例是多少?

白岩松:从来没有一个行当是被别人说死的,但却有可能被自己做死。真正想做新闻的人不会受这样的语言的影响。我不评论他,我也不关心。我关心的是新闻该怎么去做。人们唱衰过无数行当,很多行当不还都在?谁也说不死一个行当。

我的研究生已经毕业了10期,超过110人了,大部分都在做传媒。我最开始几期甚至拿脚踹,希望他们去新媒体,但相当大比例在传统媒体。现在当然变化开始多了,因为就业压力,我也认同,在生存和尊严和热爱面前,一定要先选择生存,但是都还好。

我前天跟传媒大学的校领导、师弟、老师们在一起吃饭。其实我一直在讲,一个坏消息,一个好消息,坏消息是表面被大家放大了,现在看到新闻好像在缩小。但是好消息是传播在扩大,你看哪个行当敢不加传播?我也清晰地感受到,前些年的时候,新闻媒体招生的比例很高,现在在缩小,但是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