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索求学的孩子:下一代无须再吃当年的苦丨不惑 2024

如今,每个村子都有桥梁,过江索道不再使用。余分前的儿子,从家门口坐摩托车去上学。

(本文首发于2023年12月28日《南方周末》新年特刊·不惑)

责任编辑:谭畅

余春花和她的孩子(农健/图)

故事要从一条索道讲起。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闭塞的大山里,生活着一批傈僳族居民,他们将吊脚楼修建于峭壁之中,索道是村民们跨越峡谷唯一的通道。

直到2007年,一批媒体记者将镜头聚焦在这个处于现代文明之外的高山峡谷,这个依赖21对溜索过江的落后县城。一个个飞索求学的孩子身影被印在报纸上、出现在电视中。

“每次他们(记者)来都会说,过几年就会有桥的。”当初接受媒体采访的傈僳族小姑娘余春花回忆,外来者的安慰,加重了孩子们对“桥”的渴望。她和伙伴们困惑于桥迟迟不见,“我们都想有桥,周边其他地方都慢慢有桥了”。

16年过去,现实的变化比余春花预想的还要大。马吉米村里那条一直伴她念完大学的索道,如今安静地悬在水泥大桥的不远处。附近还有村子将索道发展成旅游景点,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当年那些接受《南方周末》采访的孩子们,如今再次描绘起家乡风貌。马吉米村乔马嘎小组组长余分前说,村民种草果香料就可以丰衣足食;在福贡县城里送外卖的余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