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药神”陆勇买药的白血病人:希望难处被看见丨不惑 2024

确诊至今,二十年过去了。陶润亮每日小心地靠药物维持生命,也坦然接受了疾病与衰老带来的力不从心。

责任编辑:谭畅

陶润亮(农健/图)

蒋志新身体越发不好了。她78岁,感染过新冠后,感觉患慢粒白血病的身体里,器官衰老得更快了,晚上睡觉喘不过气,三天两头跑医院做检查。尽管如此,她仍觉得,活着就很好。

年迈的生命依旧靠印度“格列卫”维持,帮她买药的人还是陆勇。过去11年,大多是陆勇在电脑端下单后,药物从印度药企直接寄到她的家。

“现在就只有两位年纪比较大、不懂英文的病友让我帮忙买药,其他都不经过我买药了。”在陆勇看来,背后原因是慢粒白血病药品已经整体降价并有部分纳入医保,服用印度仿制药的病友们也不再担着买“假药”的风险。“这是好事情啊,如果大家继续来找我,那说明还没有改变。”

2014年12月,《南方周末》以《救命药之罪》为题报道陆勇案,当时他因帮助病友买药惹上官司。后续《南方周末》多次回访陆勇,也见证了慢粒白血病人群体境遇一步步改善。

“一睁眼就是八百块钱”

2012年7月,蒋志新确诊慢粒白血病,“我当时脑子轰的一下,什么都不知道了,差点都回不了无锡。”

二十年前的噩梦再次涌现。1991年,蒋志新年仅17岁的儿子死于慢粒白血病。儿子在1987年确诊时,家里没钱治疗,市面上也缺乏治疗药物,只能听从医嘱服用一种抗肿瘤化疗药物,维持了4年生命。

蒋志新问大夫,自己能吃什么药。彼时已经有治疗慢粒白血病的瑞士“格列卫”,但价格昂贵,每月用药需24000元,一季度就是72000元。“我哪有那么多钱,我一个月工资才一千多块钱,孩子走了以后我们一直在还账。”蒋志新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2013年,蒋志新去无锡第一人民医院参加一个慢粒白血病讨论会,几百人聚在一起。其中几个病友提到,无锡有个陆勇能帮忙买到印度药,才二百多元一盒。

打这开始,蒋志新知道了陆勇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