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现代工艺撞上中式审美,会诞生怎样的中国设计?

曹雪说,“要做出符合中国人需求的产品,就得真正读懂中国。”这种“读”,是基于对文化深刻的理解和剖析,而不是简单地把“中国风元素”堆砌到现代设计中。真正的中国美学,最高的境界是润物无声地融入到现代的生活方式中,工业产品在其中不可或缺。服装、家具、手机、电器……美学的思维可以内嵌在每种产品里,就像那只“带冰壳的熊猫”,内嵌着温暖的内核,才能够赢得来自世界的喜爱。万物皆媒的时代,每个物都是介质,这些产品的设计,便是设计师对审美的传递。

中式审美掀起文化流行风潮

中国高定第一人、著名设计师郭培最近一次出现在聚光灯下,是携“中国嫁衣”系列的高定礼服在广州、北京等几个城市陆续出展。14年前,她设计的第一件中式嫁衣问世。

“中国嫁衣”从一件发展成一个系列,契机是一场婚礼,新娘的婆婆特地从香港带来一件自己50年前的嫁衣找到郭培改制,希望能够传给儿媳。郭培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在时尚圈多年,她比任何人都敏锐地意识到传统技艺正在流失,但是假如更多中国人能够在婚礼这样重要的人生时刻选择中国嫁衣,“就不必担心文化的遗失、技艺的消失”。

厚重的文化成为郭培创作众多中国设计的灵感来源,于她而言,中国文化并不需要刻意展现,早已是她创作灵感的底色,“就像血液流淌在设计者的血脉里”。当回望自己带着中式高定服装蜚声国际的历程,郭培对“中式设计”做出了这样的解读:“它们就是关于中国的文化,关于中国人的生活。”

在传统文化里,中国人有独特的审美图腾,最典型的就是龙和凤。在郭培看来,龙代表内心的精神,凤代表外在的美好,内外合一,就是中国人所追求的完美。同样是花朵,西方喜欢小碎花,而东方推崇牡丹,富贵、盛开,几乎没有中国人不被这样磅礴的美丽打动。“中国人的审美,和我们这个民族历代生活的土地有关。”

郭培把这种中式气质带进了她的设计里,她享誉世界的第一件高定作品“大金”就尽显端庄大气。耗费5万个小时的成品,是一件绣有唐卡花朵图案的纯金色长裙,裙摆如同太阳,光芒四射,“这种光,这种温暖,是我们中国人的信仰”。

郭培的第一件高定作品“大金”享誉世界。

多年后的今天,如郭培的期待一样,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在婚礼上选择中式或新中式嫁衣,也会在街头、学校或是博物馆身着汉服,马面裙与时装混搭。“你能感觉到她们内在一种很强烈的自信,这是特别好的现象。”郭培说。下一代人已经开始接棒继承,卷起文化复兴的风潮,而且这种风潮已经开始在国际上流行。这为年轻的设计师们带来了光明的前景。郭培认为,中国设计的发展必须基于文化自信,而这种自信源于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我们中国人先要深爱自己的文化,你的这份深爱会带动世界,带动世界爱上你。”

但另一方面,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并不等同于把几百年前的东西直接带到今天这个时代。以汉服为例,郭培认为完全照搬古代形制的汉服其实很难切入日常生活,“服装之所以变成今天的样式,就是因为方便于当下的感受”。这也是她时刻牢记的原则,“设计需要融入时代,结合当代人的情绪”。

郭培与其设计的“中国嫁衣”。

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符号,即便中国设计已经迈上国际舞台,郭培仍然在担心,“如果今天没有人为未来创造些什么留下来的话,恐怕一百年后想到的也是一百年前的东西。”文化复兴固然是好事,但中国设计绝不能仅仅坚守文化遗产,而是要结合当代创新,创作出能走向未来的作品。

“继承只是第一步,发扬才是更重要的。”郭培说。

中式审美要结合现代工艺表达

对于中国设计的未来将走向何处,下一代设计师有着自己的理解。但和郭培一样,这群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延续着强烈的热爱和责任。

vivo S系列工业设计师李梦捷认为很难把“中国审美”归纳进一个明确的条框,因为中国文化实在有太丰富的精髓:宋瓷的简约灵动是典型的东方气质,明代家具的硬朗线条也是中国人的共同审美,东北的红花配绿叶,同样是中国设计里浓墨重彩的一部分。李梦捷用“满天繁星”来形容中式审美的多元,“很难具象到某一类,但每个闪亮的点都代表了中国设计的一个方面”。

制造业的繁荣使得工业设计,或说产品设计,越来越普遍地嵌入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时代留给设计师的新课题是,中国工业设计肩负着什么使命?背靠着五千年的文化和传统,李梦捷觉得在中国做设计师是非常幸福的事,因为有太多可以挖掘的东西,“但是它们需要被发现,被重新表达”。

从浩瀚历史中走出来的中国工业设计倾向于强调仪式感。譬如同样是做茶具,西方注重的是水倒出来的温度怎样才能适口,中国设计师则会考虑端茶杯的姿势和饮茶的氛围。手机也是如此。工业化发展到今天,手机能够提供的通信、拍摄甚至办公的功能,已经能够满足绝大多数用户的需求——当一杯水已经注入九分满,人们还在继续追求什么?李梦捷的答案是,人们需要从大众消费品中找到情感和精神上的共鸣。

为了设计vivo S18系列的外观,李梦捷和S系列工业设计团队用了相当久的时间寻找能够表达中国审美的东西,包括人们熟悉的梅兰竹菊、瓷器纹样与色彩,但都没能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有一天早晨,团队里的年轻设计师偶然看见阳光照在一片栀子花瓣上,突然被触动了灵感。花这个元素,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有着吉祥美好的寓意,于是想要传递祝福给用户的设计师们,最终将花瓣设计成为S18系列背壳图案的雏形。

要呈现繁花似锦的概念,绝不能仅仅提取花瓣的纹样直白地放在手机上,那就会失去中式审美的意境。S系列工业设计团队重新拆解了花瓣的结构,通过浮光雕花工艺在机身营造出“绽放”的动态纹理效果。这得益于光刻胶工艺的转移,其实这种技术最早应用于芯片的制造,却为手机的外观设计带来了新的创意空间。不同于普通手机使用的光面或哑面玻璃,S18系列采用了云锦玻璃,使背板光泽璀璨,又有丝滑的触感。这是团队在尝试表现玻璃的肌理感时做出的创新。

vivo S18系列“花似锦”配色。

此外,在常规认知里,最大众化的花瓣是粉色,但S系列工业设计团队不想做出同质化的产品,于是从青花瓷等经典中式元素中找到了那种“蓝白相间的调调”。一抹传统的“中国色”,搭配浮雕的质感,传统与现代形成了完美的统一,“优雅清冷的感觉一下就出来了”。

如此执着地在中式审美和工艺技术之间寻找契合点,是因为设计师的理念由始至终,一脉相承,“中国元素要结合现代表达”。在设计S16系列时,团队想要传递出的中式审美是“温润如玉”的质感,玉质玻璃让背板还原出玉石的色泽和润感,而光致变色工艺则让玉的色泽更进一步,不同环境下可以呈现两种颜色。及至S17系列,行业首创的“粒子水墨”技术结合山水画元素,令手机在晃动时产生流动感,呼唤着中国人内心对水墨山水的情感共鸣。

产品设计需要唤起大众的审美认同,那是一种对中国设计的向往。S16系列上市时,许多用户一听到配色的名字叫“颜如玉”,立刻就能明白产品想要传达的东西。S系列工业设计团队由此坚信,“用户的审美和喜好需要被挖掘”,文化自信的复苏浪潮之中,市场对中国设计的大众化应用有更大的需求。“市场需要看到和传统元素相关又不一样的东西。”李梦捷说。而不断进步的工业技术、可量产的工业设计,让工业设计师们承担起这个“挖掘”的责任。让带有传统文化基因的产品走向大众,满足他们对文化的需要和认同。

于是,当面对“中国设计将走向何处”这个命题时,李梦捷相信,未来必将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

“我们现在做的产品、做的设计,也许会被流传沉淀下来,当它成为经典的时候,它就是我们整个中国工业设计史的一部分,是我们中国美学史的一部分。”

中国设计需要“读”懂中国

正在高校执教、站在培养青年设计师第一线的曹雪认为,文化不是打造出来的,而是生长出来的。

文化所生长的土壤是人,这也是工业设计与艺术家的不同之处。艺术家的作品以表达自我为目的,而设计师不能以个人好恶来判断市场的审美,“设计师出品的东西未来会变成产品、然后变成商品,要靠市场来检验,所以有着精准的目标受众。”

曹雪最广为人知的工业设计产品是“冰墩墩”,在北京冬奥会期间一度一“墩”难求。实际上冰墩墩的设计也有清晰的受众,根据国际奥委会提供的数据,9岁的孩子是任何一届奥运会吉祥物的目标消费者。

这印证了他一直以来对年轻设计师的忠告:“要做出符合中国人需求的产品,就得真正读懂中国。”这种“读”,是基于对文化深刻的理解和剖析,而不是简单地把“中国风元素”堆砌到现代设计中。读懂了中国而又符合当代审美的产品,是年轻人推崇的“条漫”,曹雪常常觉得那就是长卷画在当代的新表达。

李梦捷与曹雪探讨中国设计。

“古人看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并不是铺开来的,而是一只手卷、一只手送,形成了移动观看的方式——我不知道年轻人有没有想过,这和条漫之间是什么样的文化逻辑关系。传统文化的表达工具完全发生了变化,但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没有变,这不是单独拿出一个剪纸、祥云、京剧脸谱就能涵盖的。”

真正的中国美学,最高的境界是润物无声地融入到现代的生活方式中,工业产品在其中不可或缺。服装、家具、手机、电器……美学的思维可以内嵌在每种产品里,就像那只“带冰壳的熊猫”,内嵌着温暖的内核,才能够赢得来自世界的喜爱。万物皆媒的时代,每个物都是介质,这些产品的设计,便是设计师对审美的传递。

“设计两个字为什么是言字旁?”曹雪用说文解字的方式剖析设计的本质,“言字旁就是表达。”

优秀的工业设计产品推动着大众对审美的认知变化,但这种表达必须有自己的语言。年轻设计师难免走入盲目追求国际化的误区,即便是曹雪,也在90年代追求过设计的“洋气”。然而当他携作品去西方,突然觉得失语,“所谓的洋气在西方世界里消失殆尽,别人根本看不到你。”

今天的曹雪已经在中国文化的内核中创造了自己的设计语言,因此也希望学生们能善于洞察周围的一切,“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些都是给养,耳濡目染地影响着你。”这些新的发现,很可能就是引领大众审美潮流的灵感来源。对于设计师而言,创新是一生的课题,“离冰墩墩越远,离未来就越近。设计更新换代是这个行业必须要做的事,设计永远都在未来时。”

而落在每一个中国设计师身上的责任,就是真正读懂中国的传统,再用设计的语言唤醒中国人的审美。这是情怀,也是文化自信。“中国设计师必须向自己的过去寻找自己的未来,”曹雪说,“一百年后,人们重新回看中国美学的时候,少不了我们当代人创造的东西。包括我在内,我们要互相鞭策,一代一代地利用人们衣食住行的产品载体,去影响整个国家的审美。”

这是创作者真诚的理想主义,更是一代设计师的使命。以消费品为媒介,他们与生俱来的责任,便是推动当代大众对中式审美的认知和向往,推动中国美学的发展和嬗变,推动中国价值观的传承。这个课题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但无数个像郭培、曹雪和李梦捷一样的设计师正在各自的领域借助现代工业技术和手段引导中国设计向未来更进一步。中国设计,正在形成新的文化自信符号,为历史留档,亦为未来留档。

(专题)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