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家张莉:为什么强调女性视角 | N-TALK文学之夜

文学的意义就在于重新看见,在于第二次看见,在于拂去事物的刻板化印象,发现世界的本来如此

责任编辑:李慕琰

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当代文学批评、 女性文学与文化,曾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南方周末资料图)

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当代文学批评、 女性文学与文化,曾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南方周末资料图)

关于文学与夜晚的关系,这是一个我们必须要讲的话题,我想到的是《一千零一夜》里的山鲁佐德,这位女性依靠讲故事熬过漫长的夜晚,摆脱了厄运,我认为她是有文学魅力的女性。当然我也想到我童年时代的经历,大概我五六岁的时候,和姥姥一起住在乡下。我依稀记得一位姑姑有一阵子晚上常来和我的姥姥聊天,因为怕吵醒我,她们总是会低声说话,她们到底说了什么呢?对当年的我是一个巨大的谜。直到现在,我依然能够记起北方寒冷冬夜里两个女人的聊天。我不知道她们说了什么,但是无论怎么样,在我印象当中,在我深刻的记忆里,她们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女性讲故事者。

在这个世界上,讲故事的人很多,有的喜欢讲自己的故事,有的喜欢讲别人的故事。那些女性讲故事者,她们让黑夜有了另外的迷人色彩。

女性视角是使我们“重新看见”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为什么强调女性视角》。之所以讲这个题目,是因为我去年听过两位男性朋友讲他们最近所感受到的压力。一位做编剧的朋友说,他编剧了一部电影,上映以后被观众批评为男性凝视,很多观众给他留言建议他去学习如何使用女性视角讲故事,他非常委屈,跟我说“我一直是支持男女平等的,你是知道的”。另外一位作家朋友,他最近要出一本小说,修改了一些细节,为什么修改细节呢?是因为他的责编、女性编辑们集体认为他的细节太大男子主义了,最后他听取了编辑们的意见。然后他跟我说,她们说的也有道理。所以这两件事情让我想到,我们的观众,我们的读者,包括我们的文学编辑,在他们当中有一种女性力量正在崛起,某种程度上她们确实推动了创造者女性视角的生成。

在北师大的研究生课堂上,我自己也意识到了年轻女性读者的崛起。有一次我们一起读鲁迅的《伤逝》,那个小说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热恋以后同居了,男主人公开始意识到日常生活非常的困顿,意识到贫穷对于爱情的伤害,所以他特别想跟女主人公分手。小说里边有这样一句话,他说“我厌倦了川流不息地吃饭”。我们有作家班,有创作专业的研究生,一位年长一些的研究生特别激动地站起来,作为一个男生他特别认同这个男主人公的际遇,他说“你知道吗,川流不息地吃饭的确让人感到厌倦”。当他特别激动发言的过程中,作为老师我就注意到课堂的气氛开始变得非常紧张,有好几个女孩面部反应都有点激烈了。他刚刚坐下,一个女孩子也站起来,她说当她读到厌倦了川流不息地吃饭的时候,她仿佛看见了那位女主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