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调查|“充值款去哪了”背后:拢资的厂家、缺位的监管

随着居民消费和出行习惯的改变,电动自行车成为人们主要的出行工具之一,Statista数据显示,中国是当前全球最大的电动自行车区域市场,占全球总体规模的55%。伴随电动自行车市场的崛起,充电桩行业也成了一片红海。

近日,有消费者向南都·湾财社投诉,他所使用的小牛充电桩限制了最低消费金额。受访律师分析,商家该行为涉嫌侵犯了消费者公平交易权、知情同意权和选择权,有可能构成强制低消。

南都·湾财社记者统计发现,目前,市面上不少充电桩品牌都需要“先充值后充电”,且充值门槛高低不一。需要追问的是,充电桩行业为何大多设置充值模式?消费者的充值款到底进了谁的口袋,又作何用?为了解答这些问题,南都·湾财社推出电动自行车充电桩调查报道,揭开充值模式背后隐藏的行业痛点。

“我刚入行的时候,也注意到充值模式这个问题。”河南某充电桩品牌负责人辛兰(化名)向南都·湾财社记者表示,在行业持续观察后,辛兰发现充值模式隐藏的问题——缺乏第三方支付平台介入,充值款直接进了上游厂家账户,成为企业拢资工具。

在充电桩产业链处于中间位置的运营商,从上游厂家获得设备和运营平台,承担主要的经营任务,却只能“乖乖”等着分账。万一老板卷款跑路,运营商还得自掏腰包继续履行与物业管理处的合同。

当单一的支付方式开始被质疑,充电桩行业的隐患就像被戳破的泡泡,开始显露。

预付成为充电桩主流支付方式,有利于企业拢资

目前,充电桩行业支付方式都有哪几种?“支付方式主要分为预付和后付两种。预付又分为两种,单笔订单预付和账户充值。后付则是充电完成后,平台自动发起扣款,一般会使用支付宝或者微信这样能提供信用担保的支付工具。”猛犸充电研发负责人袁建平向南都·湾财社记者介绍道。

作为充电桩解决方案提供商,猛犸充电对接过大大小小不同的运营商,为其提供充电设备以及运营平台。袁建平观察看来,目前选择预付方式的运营商较多,其中又以充值方式居多。南都·湾财社记者统计了市面上使用频率较高的10款电动自行车充电桩支付情况,发现天天充电、小兔充充、云易充、尚亿源和车充安等5款充电桩必须充值后才能使用,其中有4款充电桩限制了最低充值金额,从1元到10元不等。

市面上10款电动自行车充电桩支付情况。制图:南都·湾财社

不过,实际支付方式可能根据具体站点规定而有所不同。以驴充充为例,记者定位广州市并搜索了附近的充电桩,无需充值就能使用,可以通过微信支付或银行卡直接支付。但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消费者反映驴充充限制最低充值金额,从5元到50元不等。

为什么大多数充电桩品牌会选择充值模式?小兔充充方面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充电桩从最早的投币式、用充值机充卡、再到刷卡充电的设备,都是‘先付费后充电’,因此该消费模式一直沿用至今。”另有受访业内人士表示,在线上支付还未推广时,充值成为一些中老年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为了方便这部分消费者,运营商便也延续充值模式。

对企业而言,预付也是好处多多,“首先,能最便利地保障企业自身利益,保证能收到款;第二,充值有利于企业快速收集资金,用以扩展站点等;第三,提高用户的黏性,消费者充值了,就更有可能选择到这个充电桩消费。”袁建平分析。

再者,充值支付也可能成为部分运营商在激烈竞争中立足的方式。业内人士辛兰告诉记者,运营商要将充电桩进驻社区,需与小区物业管理处签订合同,“大的社区可能不止一个充电桩,为了能深度绑定这个社区,运营商就会选择让消费者充值。”

充值款或直进上游厂家账户,运营商也“叫苦不迭”

随着支付方式改变和消费者维权意识提高,充值模式开始被消费者质疑,令人担忧的是,充值款到底进了谁的口袋?是否会被企业另作他用?细细挖掘充电桩产业链条,充值模式的隐患逐渐显现。

在充电桩行业,由上游厂家为运营商提供充电桩设备和运营平台,运营商找到招商的社区后,再与该社区物业管理处签订合同,进驻充电棚。“也就是说,充电桩厂家和运营商是供销关系,充电桩一旦销售出去,所有权就归运营商所有,运营商才是充电桩的经营主体。厂家给运营商提供不同支付选项,是否开通充值,由运营商说了算。”

电动自行车充电桩产业链

不过,据辛兰观察,不少厂家会以低价设备吸引运营商加盟,条件就是“充值金额进厂家账户”。辛兰表示,按理来说,消费者付了充电费用,收入应为运营商所得。但目前行业中多是消费者付钱给了厂家,然后才能从厂家的账户分账给运营商。

这就意味着,消费者充值的款项,可能直接进了上游厂家的口袋。“这就是问题所在。有很多厂家没有引进第三方支付,公司相当于有一个‘小金库’,万一哪天老板动心了,就会产生隐患。”辛兰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在她接触的运营商中,不乏厂家跑路后“打着官司要账”的。

钱进了账,厂家也可能压着不分给运营商,但运营商不能轻易“撂挑子”,设备费、运营费、场地费等都是成本,“大多运营商认为,拆了设备,账更对不上,钱更不可能要回来。”辛兰说,即使分不到钱,运营商还是会硬着头皮继续经营。

由于账单不经过运营商,要是厂家真的跑路,甚至会出现“连退款都不知道要退多少钱”的情况。但跟物业管理处签订合同的是运营商,因此为消费者退款的责任还得落在运营商头上。“运营商要包揽电费、退款等支出,还收不到钱,这么一算是不挣钱的,可能都无法止损。”辛兰说。

接入第三方支付为何难?行业呼唤监管出台统一标准

点开充电小程序,消费者能够看见的支付方式选项,在后台体现为一个个功能按钮,由厂家和运营商选择是否使用。既然不存在技术困难,袁建平认为,厂家和运营商应该为消费者提供多元的支付方式,同时满足一次性消费和持续性消费的需求。

如果厂家和运营商考虑以充值方式为主,则应当引入第三方支付平台作为监管。2019年,辛兰所在厂家引入了第三方支付平台,消费者充值款会汇至第三方独立账户,第三方支付平台则按照规则定期结算给运营商。“当时我们认为,要是不接入第三方,迟早会出事的。只要看不到、拿不到这个‘小金库’的钱,自己就不会‘动心’。”

既然有更公正和透明的支付方式,为什么大部分厂家不选择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辛兰表示,接入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成本很高,对缺乏规模的厂家而言并不划算,“接入只是第一步,后续需要运维和管理。每年我们厂商都需要给第三方支付平台一笔服务费,相当于给一笔钱让别人管着我们。”辛兰说,除此之外,厂家选择不接入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原因便是想拢资,“想用客户的钱”。

另有品牌在磕碰中探索出利用信用体系兜底的“新信任消费”模式。在上述统计的10个充电桩品牌中,小绿人是唯一使用“先充服务”的品牌。记者以消费者身份咨询小绿人客服,对方回复称:“由于金融监管法规要求,目前预充值的功能已经停用,现在默认开通微信支付分充电”。

小绿人充电客服说明。

公开资料显示,在改变支付方式前,小绿人的用户需要充值进行消费,南都曾报道,深圳一个小绿人充电站点的通用月卡在折后收取189元。记者查询天眼查发现,小绿人充电桩背后的主体是北京绿星小绿人科技有限公司,2020年9月7日,该公司收到了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下发的行政处罚,处罚依据是《合同违法行为监督处理办法》第十一条第一款第(四)项:“经营者与消费者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经营者不得在格式条款中排除消费者下列权利:(四)解释格式条款的权利。”

但与微信、支付宝这类大型第三方支付工具合作,对充电桩品牌有一定的准入门槛。记者查询微信提供的“微信支付充电桩解决方案”发现,支持接入的商户类型包括普通商户、特约子商户,申请商户需在一个月内整体投诉率小于0.01%等条件,另需提供商户简介、商户基本信息等资料。目前,微信支付与特来电、星星充电、开迈斯、小咭充电、小绿人充电等头部充电桩企业建立合作,这些品牌均有一定规模,且四轮充电品牌多于二轮充电品牌。

为何只有一种支付方式?这或许不为消费者所在意和深究,但背后却牵扯出充电桩行业产业链的隐患,掌握后台权力的上游充电桩厂家,若没有第三方平台牵制,消费者充值款就有被挪用的风险。而那些被遗忘在账户余额里的几元几角,也成了消费者不会追、也可能追不回的烂账。

如何从细处改变,整顿行业生态?“行业内也在一起讨论过支付方式的问题,大家希望能有行业统一标准,比如明确电费价格、波峰波谷、服务费标准等。再者,明确监管职责范围,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出了问题都能找到对应负责的监管部门。这是一个民生工程。”辛兰表示。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