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不是“洪水猛兽” ,专家解读首份“银发经济”文件

老龄人口中的失能老人,由于各种不同的主客观原因,失去了生活自理的基本生存能力,如果没有来自家庭、社会、政府的帮助,他们将失去生命的尊严和生存的体面。我认为只要解决了半失能、失能老人的养老问题,就解决了老龄社会的关键问题。

有效需求不足与有效供给不足并存,是当前中国养老服务发展中不容忽视的现象。需要是一种主观期望,需要加上支付能力才是需求。很多老人生了大病,如果没有医疗保险,宁可在家熬着也不去看病,就是因为缺乏支付能力。有支付能力之后,还要有支付意愿,才能形成有效需求。

责任编辑:曹海东

《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是我国首次直接以“银发经济”命名的政策文件,并且对银发经济的概念作出了明确定义。视觉中国 | 图

2024年1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开发布《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4个方面26项举措,涉及养老照护、农村养老、智慧健康养老等多领域。

这是我国首个以“银发经济”命名的政策文件,也是国家出台的首个支持银发经济发展的专门文件,聚焦了养老产业的关键环节和核心问题。

此前的1月5日,2024年首场国务院常务会议聚焦老年人群,研究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政策举措。会议强调,发展银发经济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既利当前又惠长远。

据新华社报道,目前我国银发经济规模为7万亿元左右,占GDP比重约6%。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将达到约30万亿元,具备较大发展潜力。

围绕意见出台的背景、重点问题和养老服务发展困境,南方周末记者访问了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常务理事、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张思锋。张思锋长期从事养老服务和养老保险研究,他认为该文件“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落实到了操作层面,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国银发经济仍处在成长阶段初期”

南方周末:意见出台的背景是什么?作为2024年国办1号文件,有哪些重要意义?

张思锋:按照联合国标准,65岁以上人口的占比超过7%即为“老龄化社会”,14%以上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2000年被视为中国的老龄化元年,到2023年底,我国老龄人口21676万人,占总人口的15.4%,已经步入中度老龄社会。老龄化问题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重大现象,也是国际人口老龄化趋势在中国的反映,这远远不仅是当代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