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ESG评级应具备预测未来的功能|解码中国ESG评级

评级是一种信息源,帮助我们找出最合适对象,匹配相应的资源。好的ESG评级应该具备预测性,使人们看到企业未来某方面的真实表现。

一家饮料公司在ESG评级获得了良好的分数,但是它的塑料瓶却是海洋垃圾中常见的污染源,这往往成为是人们质疑ESG评级的论点——高ESG评级可能让企业显得比实际更环保,直接或间接“误导”资源投向可持续发展表现不佳的对象。

另外,由于ESG评级结果大相径庭,投资者、消费者、客户很难在不同结论之间得出可靠的见解和比较。ESG机构也因评价工具、过程缺乏标准化和透明性而遭受批评。

存在这么多问题,我们还要不要用它?如果现状令人不满,我们该往哪个方向努力?怎么样更好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专访了南方科技大学商学院金融系讲席教授、中国教育部长江讲席学者曾晓亮。曾教授在企业社会责任与资本市场领域研究近二十年,对于ESG评级的发展状态、内在逻辑和核心价值见解深刻,我们从本源出发,拨开迷雾,重溯ESG的内涵和价值,探索发展趋势与方向,为未来清醒地行动提供参考。

南方科技大学商学院金融系讲席教授 曾晓亮

南方科技大学商学院金融系讲席教授 曾晓亮

中国比发达市场更需要ESG

南方周末:依你所见什么是评级?全球ESG评级目前处于什么状态?

曾晓亮:评级是一种信息源。目前市场可看到多种多样的信息源,包括企业自己发布的讯息、媒体的采访和分析、社交媒体上的意见等等,但不同的信息源有不同的立场和出发点,存在漂绿、虚假信息、视角局限等噪音。评级机构可作为一个相对专业、独立、客观的信息源,减少噪音,为市场提供实质性讯息。

目前全球ESG评级处于讯息量化堆积过程,离实质性还有差距。但对资本市场而言,信息越多越好,即便质量不高,也好过没有讯息,否则信息挖掘成本将非常高。评级机构数量增多,对资本市场有正向的价值,毕竟更多人说话比不讲话,对整个环境更有益。

南方周末:目前中国ESG评级处于什么发展阶段,存在哪些问题与挑战?

曾晓亮:处于诞生起步阶段,数量在逐步增长。随着评级机构数量增长到一定阶段,市场发挥调节作用,不专业的机构、不合格的评价体系将被淘汰,更专业的机构会留下,或被其他机构加持,提升权威性和可信性。所以,目前ESG评级市场仍需一定时间的自我沉淀,让子弹飞一会儿。

目前ESG评级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评级结果的可信性、可用性、权威性等尚未得到验证,我们希望ESG评级可以帮助人们筛选企业,了解企业发展的多方多面,但受限于成本、专业能力等限制,ESG评级目前尚达不到这些要求。

南方周末:ESG与中国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哪些关系?

曾晓亮:高质量发展内涵包含两个层面,一是能带来预期回报,二是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持续带来回报。一个是高度问题(回报高低);一个是宽度问题(回报短暂还是长久)。传统财务投资带来的是精准回报,但未必长期;ESG可满足既带来回报,并保持一定时间周期。

因为,ESG涉及员工忠诚度、客户美誉度、合作伙伴口碑等无形的资产,这些无形资产才是决定公司长期稳定性和成功的关键因素。企业要实现长期回报,必须有这些无形资产的加持。

与欧美相比,中国更需要ESG,因为我们的市场经济发展历程较短,很难在短期内看到增长和回报的长期性。进入新阶段,未来的路要走么走,需要对长期回报、隐形资产因素进行分析,发掘高速发展过程中未注意到的问题,因此ESG对中国市场来说会更重要。

好的ESG评级有助于合理分配资源

南方周末:中国建立本土的ESG评级体系有哪些意义?

曾晓亮:评分系统存在的目的是找出最合适对象,匹配相应的资源。就像给学生打分,目的是找出合适的学生,给予奖学金、交换、保送等资源支持。

中国经济体系中资源有限,银行资金、投资者资产、生态资源等如何分配,需有符合中国本土市场需要的评级体系,帮我们找出合适的公司。

ESG评级能够帮助我们看到不同企业的不同发展侧面,使资源不足的中小企业也有机会通过环保工艺、员工发展等指标上优秀的表现被看到,在同侪里脱颖而出。

南方周末:高质量的ESG评级,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特征?

曾晓亮:要具备专业性、客观性、透明性、预测性、确认性。首先,ESG评级打分者必须具备足够专业能力;其次,评级机构需要保持客观,其牟利方式、服务对象都会影响它的客观性;第三,透明性,评分的规则、逻辑需要足够清晰明确;第四,预测性,历史的评价结果应能够预测企业未来某方面的真实表现;第五,确认性,当前的企业表现能够通过过去的评价得到确认和验证。

后两项尤为重要,要求评级者所设置的指标体系,能够体现过去、现在、未来的维度,明确当下哪些指标对企业未来财务和非财务表现有多大程度的影响力,这在指标背后设置逻辑中应该有所体现。

南方周末:哪些机构可以做评级?评级机构最核心的责任是什么?是否需要进行监管?

曾晓亮:以西方为例,长期存在的、可信的评级机构,都是非牟利的机构,由证监会、交易所主导。评级机构的核心责任是,透过评级确保国家有限资源有效分配。具体操作上,其指标能够预测和确认企业的实际表现,包括财务表现和非财务表现。

评级机构的基本伦理是,避免利益冲突,平衡投资者、利益相关方等多方诉求,最好能满足社会、环境要求,同时给投资者带来回报。

ESG评级信息不像财务信息,有成熟的规范可识别出企业造假,所以需要政府、交易所等监管机构对评级机构进行监管,判别打分者的身份、级别、资质,以及是否存在利益冲突,从而验证评级信息。

ESG指标科学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南方周末:应如何提升ESG指标设置的科学性?

曾晓亮:应利用科学工具,将海量的碎片信息条理化、结构化,通过对企业市场表现的分析和比较,调节指标权重、维度等参数,最终发挥一定的预测功能。目前评级机构的一个问题是指标大多参考已有的标准或者指南,没有对不同行业、不同权重的指标作用范围、影响因子进行验证,不够严谨。

应该鼓励评级机构和学术界、研究界合作,通过统计分析,对指标设置的科学性进行验证,做好信息挖掘、解读和分析,才能充分发挥ESG的价值。

南方周末:如何构建良好的ESG评级生态?

曾晓亮:理想中的ESG生态应该由监管部门出台相关的信息披露指引,企业按照规范披露,提供实质性的信息;不同类别的评级机构挖掘信息,对企业各类表现打分,提供更细腻的预测;学术和研究团队分析ESG数据,找出不同类别ESG指标对企业、对利益相关方、对社会的影响,反过来为评级机构和监管部门提供参考;政策制定者由此制定相关规范,引导企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市场目前处于ESG信息“食材”堆积过程,等食材足够充足,人们能识别和验证哪些食材、对哪些人、在什么条件下营养价值更高,才会真正有价值。

企业不应过分关注评级结果

南方周末:企业应该怎么正确认识、利用ESG评级?

曾晓亮:我们常说不要以貌取人,往往因为人一定会以貌取人,这也是企业重视评级的原因之一,但企业不该仅把提升“好看的”分数当作ESG披露的目的。

企业想要证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多个方面获得良好的评价,需让人们看到真正将ESG理念融入产品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员工福利和培训等全部运营环节,放大隐形资产的价值,这样才能从内到外“都好看”。不然,评级只根据企业“化妆”结果得出,成为一种“照骗”。

建议企业不要过分依赖简单的ESG评级结果,而应把关注重点放在利用ESG工具凸显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特质,获取长远的回报。

南方周末:企业管理者应如何挖掘ESG实践对经营发展的价值?

曾晓亮:一种观念认为,只有金字塔顶端、不差钱的企业才有实力做ESG。因为中国很多企业利润微薄,以规模生产为主,高价值创新产品较少,暂时没有足够资源和意识进行长期投资。

然而,ESG能帮助企业构建行业专属的竞争优势,如拥有一项绿色产品或者环保工序,企业就能比竞争对手使用更少的资源,节省更多成本,也树立良好的形象。因此,即使对于资源有限的中小企业,暂时没有能力落实ESG的方方面面,只需比同行做好某一方面,都将产生一定的优势。

南方周末:公众在ESG生态圈中发挥着哪些作用?

曾晓亮:公众应成为企业和ESG之间的润滑剂。ESG真正影响的是企业的利益相关方,公众是顾客、员工、社区等利益相关方的总和,只有他们了解ESG的内涵和价值,知道企业ESG实践能给社会、环境、自身带来何种好处,才会支持企业、给企业带来回报。

如果没有公众认可,ESG浮于表面,企业只是简单披露ESG信息,看不到对经营带来的价值,ESG投资无法获得收益,ESG最终只能沦为“炒分数”的评级游戏。

媒体一大责任是做好ESG价值的解读和传播,让公众知晓企业ESG绩效与日常生活、消费、求职等关联,作出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从而影响企业的行为。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