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立梅:打破边界,无畏前行,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 2024超级新年派对

诞生于1984年的初春,南方周末在2024年迎来创刊40周年。值此之际,南方周末启动全新的新年庆典活动——超级新年派对,集合各领域杰出人物代表,通过演讲分享、文艺表演、新年对谈等形式,共同开启思想盛宴。

活动中,深海与极地探索科学家唐立梅带来分享《打破边界,无畏前行,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本文将分享内容辑录如下,有部分删节,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第一位乘“蛟龙号”深潜大洋的女科学家

我自己是一个深海和极地的探索科学家,也是一个科普作家。今年,我的新书《随“蛟龙”探深海》也已经出版了,我希望跟下一代去说一说海洋的秘密,聊一聊去大洋深处探险的故事。

那海洋有多大呢?我们地球表面积的71%都是海洋,这个表面积相当于两个月亮和两个火星加起来那么大,可以毫无疑问地说,我们是生活在一个水球上面,那剩下的29%才是陆地。那了解海洋、与海洋和谐相处,对我们人类的发展就非常的重要。海洋深处的岩石,就是我的一个科研对象,那如果想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当然要自己身临其境地去深海看一看。

那怎么去呢?我们就要借助载人深潜器。“蛟龙号”就是我们国家第一代的载人深潜器,也是我们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它可以在占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中使用,(这)对于我国开发利用深海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2013年,“蛟龙号”迎来了它的首次科考,这对于每一个研究海洋的科学家来说,都是意义非凡的。我有幸被选入第一批随“蛟龙号”出征的科学家队伍,也是其中唯一的一位女性科学家,也成为我国第一位乘“蛟龙号”深潜大洋的女科学家。

我清晰地记得,2013年9月7日的早上,由于即将开始深海探险而狂跳了三天的心脏,在进入潜器的那一刻,终于安静了下来,在那个独属于海洋的、神圣的平静中,我们展开了一场长达10小时的深海旅行。我们一路地观察、记录、拍照、采样,身临其境地感受海底的地质现象,最深下潜到了2774米,我们进行了精确取样,带回了8升近底水样、11块的岩石样品、2管沉积物和11种生物样品。

之前在读其他科学家的《深海科考探险日记》的时候,他描述海底是有发光生物的,它们就像夜空中的星星一眨一眨的,所以我当时就非常的期待,在下潜到300米的时候,我就问当时的潜航员付文韬,我说:怎么还没有发光生物呀?他说:你看窗外的机械手,我们通过观察窗还能看到它,说明还没有完全黑,要完全黑了才能看到。然后到了350米的时候,就全黑了,这个时候就有发光生物出现了。第一个发光生物出现的时候,它就像流星一样,从我的观察窗前面划过,后来又出现了非常多的发光生物,它们真的就像夜空中的星星,一眨一眨的。有的时候它们是一大串的飘过去,又如同雪树银花般晶莹,有时候又一下子散开去,就像夜空中绽放的“烟火”,真的是一个灿若烟花的海洋世界,非常的美,会让你想起辛弃疾那首词里的“东风夜放花千树”。

“科学没有国界,可是科学家有祖国”

除了深海探险之外,我还参加了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无疑,这又是一次光荣之旅,但当时我是有过一些犹豫的,因为当时我的女儿还不到两岁,我担心长时间的分离,女儿会(在我)回来之后就不认识我了,但当时又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南极科考旅程,如果你不出去的话,就很难获得一手的科研资料。人生是旷野,而非轨道。在考虑再三之后,我决定抛开对女科学家的“工作与家庭”难兼顾的偏见和限制,把握住了这个难得的挑战和机会。就这样,我随“雪龙号”一起去南极考察。

这一趟科考的历程有165天,横跨2017年到2018年。我们在穿越“魔鬼西风带”的时候,它是南纬45度到60度之间的一个区域,风浪特别得大,你就好像被迫坐5到7天的海盗船一样,一晃一晃的,船上一半人都不能到餐厅吃饭,因为会狂吐不止,当时还编了一个关于这个晕船的顺口溜,叫“一言不发,二目无光,三餐不食,四肢无力,五脏六腑,七上八下,久久卧床,十分难受”,但是一旦穿过“魔鬼西风带”就会突然风平浪静,进入冰区,就会有可爱的阿德利企鹅在水里游泳,到冰面上晒太阳,你会觉得一路的辛苦都是值得的。面对这些恶劣的考察条件,大家也丝毫不减科研的澎湃的热情,经验丰富的首席科学家和领队带领船员们和队友们乘风破浪、破冰前行,建立了我国第五个科考站——罗斯海新站,也是我国第三个常年考察站。

当我站在南极中山站,看到我们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我理解了那句话:“科学没有国界,可是,科学家有祖国。”这是祖国的强大和时代的进步,让我有机会能乘“蛟龙”探海,搭“雪龙”破冰,参与祖国海洋强国的建设。我国的载人深潜技术从跟跑、并跑到领跑,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未来,随着我们对海洋的探索越来越多,对于海洋的可持续利用也会更加科学合理化。

虽然幸运地成为了首位兼具大洋深潜和南极科考经历的女科学家,但我深知,我也只是科研队伍里普通的一员,我也只是一粒微尘,有幸反射了时代的光。

为孩童种下科学种子

2013年在深海看到的灿若烟花的海洋世界,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激发了我这些年投身科普工作的热情,我希望把海洋的美和科学的浪漫展示给更多的人,尤其是展示给我们的孩子、我们的下一代。所以从小学课堂到大学校园,从电视台到网络平台,这些年,近200场的科普宣讲沉淀,让当初照亮我的那场深海“烟火”,也点亮了孩子们眼中对科学和未知的光。这样近距离的故事讲述、知识传递,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科普的价值和意义。孩子眼里的光,比我仅仅去发几篇科研论文,我觉得更加的有价值。

刚开始做这个科学传播工作的时候,也会有人批评你是不务正业,但是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国家现在也越来越多地重视科普工作,科普也逐渐成为了大趋势,甚至大众对科普作家也有了新的认识。但无论外界如何看待,我的初心依然不变。生逢其时,重任在肩。科普工作成了我给自己设定的一个新的使命。科学传播工作何尝不是一个全新的创造呢?我想对孩子们讲述有趣的科学知识,讲述科学的浪漫,讲述无数的科学家不畏艰险、探索未知的精神,我更希望启发他们的探索欲和好奇心,为他们种下科学的种子。

这一年,我将所见、所研、所思、所悟沉淀为了一本科普读物《随“蛟龙”探深海》,在刚刚过去的2023这一年,我有幸荣获了“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当时节目组让我给自己写一句话,我写的是“人生不设限,勇于探索,无畏前行”。

回想在南极科考时,我仅有少数几次有机会可以跟我的女儿通话。我当时问她“想妈妈吗”,她当时很稚气地说“不想”。如今,她长大了,知道妈妈也参加过南极科考,去过深海探险,妈妈回来后,也会带着她和更多的小朋友一起去探索科学的奥秘。我也成为了女儿的偶像,她以我为榜样,我期待着在未来,她也能开启属于自己的不设限的勇敢探索之旅。

努力是为了拥有选择心之所向的能力

这一年的科研和科普经历,让我觉得,希望有更多的女性可以加入我们的科学探索的队伍中,在世界范围内,女性科学家的总体数量仍然少于男性,顶尖女性科学家是长期稀缺的。但女性的特质和科研并不相斥。我与很多积极乐观、理性严谨同时又善于表达沟通、包容性强的女科学家一起工作过。我们觉得更多的时候,我们要给女性、给她们机会,给她们厚爱,给她们展示的舞台,她会回报你不一样的惊喜,我也希望从科普工作做起,让更多的女孩子来了解科学,在她们心里种下科学的种子。

人生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旅程,好的坏的都是风景。无论外界如何质疑和设限,都要坚定自己内心的心之所向。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拥有选择心之所向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自己人生的主角,成为拥着时代的那束光。我可以是科学家,也可以是科普作家,也可以是一位温柔的妈妈,也是正在与你们分享故事的演讲者。未来,我还可能是一个科幻小说的作者。人生不设限,未来可期,我们一起期待!

我是一个研究地球生命的科学家,最后,我想从自己的专业角度来聊一聊活着的意义。我们的地球,她已经形成约46亿年,生命从无机到有机,从原核到真核,也已经进化了35亿年,我们从海底走来,我们人类的祖先是鱼类,我们是一个超级改版的鱼,用我们的胸鳍翻书,用我们的尾鳍走路,从鱼类,到两栖动物,到爬行动物,到哺乳动物,到南方古猿,到直立人,到现代智人,经历了漫长的演化。生命如此的珍贵,万物都是在努力地生存繁衍,我们更要好好地珍惜人间的这一场绽放。

勇敢打破边界,探索未知,为了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而努力,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2024,让我们一起前行。

更多精彩视频将同步在南方周末App、微信视频号、微博、抖音号发布,敬请关注。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