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报复性挤爆3.5分餐厅”:消费者评价机制为何失效? | 快评

让平台放弃操纵内搜索排行机制与结果及出售“公域流量”谋利的营利模式,只从撮合买卖双方交易中赚取佣金,平台才更可能中立化,才会有足够的动力去打击刷分、刷评价的行为,以维护自身的声誉。平台唯利是图、没有下限,想要从过手的每一分流量中榨出油来、剔出肉来,不在乎自己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评价与自身声誉,才是一切乱象的根源。

责任编辑:辛省志

你与家人出去吃饭,会在平台上看评分选择饭馆吗?在确定菜系或品类之后,会选择评分最高的那家吗?一些人的看法是:评分不那么高的店可能更好吃。近期,“年轻人报复性挤爆3.5分餐厅”,就反映了这种心态。从大家的反馈来看,去“高分店”踩坑的不少,去“低分店”反而常常超出心理预期。也就是说,消费者打分机制在某种程度上失效了。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打分评价机制已成为经济学上“市场声誉机制”的现实形态。大家作为消费者,几乎每天都在打分:下了网约车之后打分,网购之后打分,买了书之后打分,看了电影之后打分,在外面吃饭之后打分,从酒店退房之后打分……

在理想情形下,打分评价越高的商品或服务,该项商品或服务的品质越高,作为商品或服务提供方的商家声誉也就越高;打分评价越高的商家,其声誉也就越高。逻辑上,这并不要求每一个消费者都冷静客观公正,超越个人的喜好与厌恶。假定消费者的道德水平是正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