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林教授雷光春:“湿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是难点”丨世界湿地日

占地球陆地面积的6%,滋养了40%的动植物,这就是湿地。但湿地的保护仍未受到足够重视,联合国数据显示,国际上湿地的消失速度是森林的三倍。

责任编辑:汪韬

2019年8月,在夕阳的映衬下,青岛市城阳区墨水河入海口湿地波光潋滟、鹭鸟翔集美如画。视觉中国/图

占地球陆地面积的6%,滋养了40%的动植物,这就是湿地。

1971年2月2日,18个国家的代表在伊朗南部海滨小城拉姆萨尔签署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以下简称“《湿地公约》”)。为了纪念这一日子,从1997年起,每年2月2日成为世界湿地日。

湿地的保护仍未受到足够重视,联合国数据显示,国际上湿地的消失速度是森林的三倍。

2022年11月,《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COP14)在武汉闭幕,中国作为主席国,通过了《武汉宣言》和全球湿地发展战略框架决议。

雷光春是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教授、《湿地公约》科技委员会委员,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COP14上的各项决议正在落地,中国颁布了小微湿地保护管理的标准,不少城市在参与国家湿地城市认证。水鸟保护、国际红树林中心建设等都在稳步推进。

2024年2月2日是第28个“世界湿地日”和第二个“联合国湿地日”,主题是“湿地与人类福祉”。在雷光春看来,公众对于湿地,尤其湿地与人类之间的关系,理解和认识更深了。但生态补偿机制、野生动物肇事导致的经济损失等问题还待解决。

分级分类保护湿地

南方周末:联合国公布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