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名学生举报导师:“学术造假”之外的师生关系

刘毅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后,学院院媒曾刊发对他的专访。文章中,刘毅称黄飞若为“恩师”,遇到他是“人生大幸”,称赞黄在科研上为他指点迷津,生活上对他关怀备至。

在举报的前一个月,他们组会照常开,实验室的氛围与此前无异。“我们白天正常工作,等到晚上没人时熬夜准备。” 因此,黄飞若及两位博士后对于他们的举报计划毫无察觉。

王亮回忆,在刘毅和李青刚进实验室时,黄飞若就找杂志社为他们约稿,实验室的博士师兄也会为他们提供更多帮助。“因为他俩是老师更看重的人,老师对他们最好。”

责任编辑:钱炜

进入寒假后,华中农业大学校门外显得较为空旷。(南方周末记者魏翠翠/图)

进入寒假后,华中农业大学校门外显得较为空旷。(南方周末记者魏翠翠/图)

2024年1月下旬,华中农业大学已开启寒假时间。学校西门外,陆续有学生提着行李箱朝着公交站方向走去,踏上回家的旅程。

刘毅和他的另外10名同门还未离校。1月16日下午,他们集体在学校第四教学综合楼的一间自习室里,发布了联合实名举报导师的公开信。

举报信有125页。其中指控他们的导师黄飞若不仅存在学术造假行径,还存在克扣学生劳务费、打压学生等有违师德的行为。发布举报信之外,他们还在微博、知乎等社交媒体实名公开发声。

舆论瞬间哗然。仅仅过了两天,1月19日,华中农业大学发布公告称,初步认定黄飞若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并组建导师组全面负责该课题组研究生培养工作。

在参与举报的11名学生中,刘毅和李青是出生于1996年的博士生,其他9人均为2022年9月后入学的硕士生,其中4人为2022级,5人为2023级,他们中有“95后”,也有“00后”。被举报者黄飞若,出生于1979年。

相比学术不端,这起举报由一群在读研究生发起,针对的是自己的导师,其事件本身更值得关注。清华大学邴浩等人在2019年发表的《“90后”大学生群体基本特征分析》一文中就写道,“90后”大学生“具备较高的诚信意识,无论是对学术抄袭还是对市场经济环境中丧失诚信的恶性竞争等问题,都表现出低容忍度。”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桑锦龙于2021年在《教育研究》发文则指出,随着越来越多的“80后”和“90 后”进入高等学校教师群体、“00 后”进入大学生群体,重视个人权利维护、倾向个性化表达、习惯于互联网生活等代际文化特征日益突出,高等学校师生关系不可避免地出现“燃点低、燃点多”的状况。

“区别对待”

举报发生之后,公众不免好奇,这是一个怎样的课题组。

举报者之一——22级的硕士生陈欣然介绍,他们一般早上八点多去实验室坐班。此前由于缺乏实验条件,平时主要看文献。直到2022年底,他们搬至新楼,也就是第四教学综合楼,才有了做实验的“标配”——实验室和细胞间。

除了两周一次的组会,他们与黄飞若的私下交流少之又少,“研究中即使遇到问题,也不会主动找他”。这是缘于,“我们发消息他都经常不回。”

多位学生都表示在课题组受到区别对待,这取决于黄飞若的个人喜好——“他喜欢的学生不管怎么样都是对的,而不喜欢的学生做什么都是错的”。

陈欣然表示,2022年9月刚进入课题组时,黄飞若对她很和善,但她观察到,“对有的同学很苛刻”。

“他的态度会变,不会一直对某个人友善,可能这会儿觉得你好,那会儿觉得你不好。”李青将黄飞若对她前后态度的变化形容为“九转十八弯”。

陈欣然也有类似经历。刚进入课题组时,黄飞若对她还算友好,“他不会在组会上刁难我,基本上不说重话”。就是在这一期间,她发现了导师在学术上的不端行为。陈欣然回忆说,2022年11月,黄飞若让她写文章,当时未对她设防,直接告诉她“要改数据”。

在这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