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给农民一个长期的政策

  “农民最担心的是什么?”
  6月24日,在福建武平县的座谈会上,面对南方周末记者的提问,57岁的新宁镇石坪村村民赖怀金激动地站起来,双手紧握话筒:“就怕这个政策反弹,是不是真正的50年不变。50年不变,关系到儿子和孙子两代的关系。”老农的另一个担心是税费反弹。
  在同一个会议室里,4月20日,总理温家宝在听取铜鼓县排埠镇永丰村主任李光华发言时说,30年、50年、70年,就是永久不变,就是长期不变,这是物权法写的。承包期到了以后,要继续延长。这就是给农民一个长期的思想。
  中国的林业制度改革,经历多次波折。从土地改革时期的分林到户阶段、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山林入社阶段、人民公社时期的山林集体所有集体经营阶段和上世纪80年代初的林业“三定”阶段。正在进行的这次林改,已经是中国探索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第五个阶段。
  排除非常时期,自1981年林业“三定”以来的林业政策,就足够让老百姓丧失信心。“三定”没定完,就在1983年宣布紧急刹车;木材市场打开,又紧急收回统购统销。
  黄建兴在担任福州市林业局副局长时,曾在连江发动“军民共造万亩林”。三年后,他只见到纪念碑。
  而现在福建省松溪县花桥乡村头村村民自发集资1万多元,在村头竖牌,村民真义昌说:“林改政策好,写在纸上怕破掉,雕在木头上怕烂掉,刻在石碑上才能永久!”
  但愿30年后,50年后,70年后,碑在,林在,人心在。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