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妈妈”杜素娟:从亲密关系到自我价值,年轻人都面临巨大难题

“其实没有年轻人愿意跟父母疏远,更别提断掉,所以他们内心才特别纠结和痛苦。”

“学生们总问我,老师我要不要考研,我要不要去竞争某个项目?万一付出了劳动,没有结果怎么办?因为害怕失败,害怕不能成功,结果连启动都做不到了。”

责任编辑:刘悠翔

如何理解现在年轻人的迷惘?被称为“网络妈妈”的杜素娟有许多观察和思考。

杜素娟对此的关注很大程度上源于她的个人经验。她是华东政法大学文伯书院教授,开设的中外文学课广受学生喜爱。从1990年代末开始,杜素娟连续给本科生上了25年的课。学生们常给她写邮件讲自己的痛。有时一学期她能收到上百封长邮件,她花时间一封一封回复。

2020年之后,她在B站开设账号讲授文学课程,更有很多校外年轻人在她的后台留言,聊人生,聊青春的痛。她发现,这其中,由不和谐的原生家庭关系、不健康的原生家庭氛围造成的困扰,占了相当大的部分。

这几年一个备受关注的现实是,在尝试和解失败后,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逃离原有的亲缘关系。“断亲”成了年轻人的一种现实选择。到底为何会出现“断亲”?这背后的社会结构困境是什么?年轻人真的不需要亲情了吗?我们该如何理解两代人共同承受的痛苦?

2024年2月,杜素娟发表对年轻人“断亲”的看法,主张认真聆听年轻人“断亲”声音背后的诉求。话题很快激起网友热议,有人很认同,也有人认为“过于站在年轻人的角度”。杜素娟认为,这种热议本身,就证明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于是决定跟南方周末做一次深入探讨。

杜素娟。受访者供图

“每次他们叫我网络妈妈,我听了其实很伤心。都说这一代年轻人冷漠,恰恰相反,他们渴望亲情,但现实中的有些亲情让他们痛苦和失望,他们才会在网上寻找各种替代性的亲情关系。”她坦言自己也有无力感,“很多问题都是结构性的,我能做的很少,只不过帮年轻人做一些细节上的心理建设而已。”

亲子矛盾的根本原因

南方周末:刚过完年,微博上就出现关于年轻人退出家庭群的热搜。你曾经说过,过年是回家的“危险时刻”。关于家庭的痛苦,年轻人最常跟你表达的是什么?

杜素娟:其实没有年轻人愿意跟父母疏远,更别提断掉,所以他们内心才特别纠结和痛苦。但是年轻人普遍感到,在一些核心命题上和父母的认知差异实在太大。比如很多家长都想一手操办孩子的未来、代替孩子进行人生的各种选择,以为这就是爱。跟这种控制欲不匹配的是,很多家长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不知道他们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如果父母安排的道路不符合孩子的潜能和兴趣,一方面很容易让孩子缺乏内驱力,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他们无论怎么努力都只能做到中等甚至平庸的痛苦处境。

还有一部分父母很极端,比如有些父母强行催婚,还有些因为孩子不服从甚至会动武。面对分不清爱和控制的亲情,年轻人那份对于亲情的渴望,该落脚于何处呢?

南方周末:有些人认为你在倡导年轻人跟父母割裂。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