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差低于行业均值,“宇宙行”工行如何解题?|透视金融业年报⑤

工行总资产规模近44.7万亿元,占据中国银行业总资产逾1/10;工行总资产和净利润两项指标依然高于美国摩根大通,但总营收一项低于后者。

工行净息差为 1.61%,低于行业平均值。但2023年四季度,工行净息差较前三季收窄6个BP,收窄幅度小于前三季均值。

副行长姚明德列举了四项应对挑战的举措,其中包括畅通贷款利率向存款利率的联动传导机制,缓解利率非对称变化的影响。适时引导降低存款利率,减缓存贷款利差和息差收窄的幅度。

责任编辑:谢艳霞

中国工商银行是否还稳坐“宇宙第一行”宝座?

2023年三季度,因营收不及摩根大通,工行一度被认为失去“宇宙第一行”的桂冠。工行2023年财报因而备受投资者、研究机构和媒体的格外关注。

2024年3月27日,这份如期而至的年报显示,工行总资产规模近44.7万亿元,占据中国银行业总资产逾1/10;工行总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呈现同比略降和微增的态势,分别为8430亿元和3639亿元。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从这三个指标对比观察,工行总资产和净利润两项指标依然高于美国摩根大通,但总营收一项低于后者。        

在工行次日举行的2023年业绩发布会上,工行新任董事长廖林用“资产、资本、存款、贷款、利润等核心指标保持全球同业首位”来描述工行2023年经营状况,力证“宇宙第一行”的实至名归。

那么,在行业息差持续收窄至历史新低、行业普遍面临优质资产荒的情势下,工行资产负债扩张进度如何?在面临复杂市场环境中,工行采取了何种经营策略?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通过对比工行近四年财报及四大行财报数据发现,较之同行,工行资产负债均强势扩张,但受制于低于行业平均值的息差拖累,营收略降。工行副行长姚明德回应称,将采取措施拉长贷款久期,缩短存款久期和降低存款利息等措施管理息差,以应对挑战。

总资产强势扩张

攻抑或守是不同银行在逆周期下不同的经营策略选择。工行2023年财报数据显示,2023年,工行各项贷款较上年增长12.4%。加之存款项超出10%的增幅,该行资产规模较上年增长12.8%,近44.7万亿元,占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超过1/10。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查阅各券商研报发现,光大证券直接用了“扩表维持较高强度”点评工行2023年的信贷业务发展。

资产规模增减映射银行于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的经营策略。有市场分析人士对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称,银行在逆周期下的策略有两种做法,分别为“休克疗法”和“激素疗法”。前者相对保守,通过降低资产扩张速度,放弃绝大多数风险项目,用最低的收益率吸引最安全的客户;后者则截然相反,即通过大规模扩张赚更多的钱同时稀释存量不良。相比之下,“激素疗法”对客户资源、资本金和银行领导者的管理水平要求相对高。从近年银行业生存现状来看,包括浦发和民生在内的一些银行曾采取“休克疗法”。

在更可比的四大行中,工行优势明显吗?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对比四大行近四年财报相关数据发现,2020年至2023年,四大行总资产规模均稳步上升。体量上,工行优势明显,之后依次是农行、建行和中行;四大行净利润曲线亦保持上扬走势,金额排名仍以工行最优,之后依次是建行、农行和中行。

工行新增贷款主要去向是什么?年报显示,对公贷款新增部分,“五篇大文章”所指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和普惠等领域的贷款增速均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速;零售贷款项则增加了个人经营性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比例。金额上看,对公新增贷款是大头,相当于零售新增贷款的7倍多。

净息差低于行业平均

资产规模增长未必同步产生营收增长。净息差持续收窄引致营收下滑是银行业普遍绕不开的话题。工行净息差低于还是高于行业平均?

工行2023年数据显示,当期营收下降3.7%至8430亿元。拆解营收构成项,占比超过70%的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5.3%,而与此正相关的净息差为 1.61%,较上年下降31个基点。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各方数据发现,近四年来,工行净息差相关指标走势与其他三家国有银行保持一致。以2022年末1.92%和2023年三季末1.67%的数值进行对比,2023年四季度,工行净息差较前三季收窄6个BP,收窄幅度小于前三季均值。

但横向对比来看,工行净息差排名靠后,而建行净息差位列四大行之首。若将参照样本扩大至整个银行业,部分股份制银行在此项指标上成绩相对“亮眼”,少数股份制银行净息差仍在2%以上。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数据显示,2023年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69%,较2022年下降0.22个百分点。这一数值亦是14年内最低,突破了《合格审慎评估指标(2023年修订版)》中提出的合意净息差1.8%的临界值。由此可见,工行净息差已低于行业平均值。

针对净息差收窄的疑问,工行副行长姚明德在业绩说明会上的解释略显学术色彩。他指出,息差一般与利率变化相关。在利率上升通道里,各家银行息差都会扩大,在利率下降通道里息差都会降低。2019年开始,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一年期和五年期分别累计下行80个与90个BP。在这个通道当中,息差收窄也是一个必然现象。同时,由于存款端利率降幅远低于贷款端,这也导致息差加剧下行。这是一个总体的趋势。

作为银行营收及利润重要来源,净息差不仅关乎银行内源资本补充,对资本市场颇为关注的净资产收益率(ROE)等指标也有着十分直接的影响。2023年,工行ROE为10.66%,高于国内银行业8.93%的平均值。姚明德的解释看似顾及“硬币的两面”。他称,虽然当前低利率环境对商业银行营收和ROE稳定带来一定压力,但低利率环境可减轻企业和个人客户债务负担,减少债务违约比例,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稳定向好。截至2023年末,工行不良贷款率1.36%,较上年下降0.02个百分点。

个人理财及私人银行收入下降14%

在营收中占比不低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亦是市场观测银行的重要指标。

2023年,工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 1193亿元,同比下降 7.7%。此项收入占营收比重由2022年14.77%降至14.16%;但得益于非利息收入项中“其他非利息收益”上涨,2023年工行非利息收入较上年增长2.3%。

南方周末对比工行2021年至2023年财报数据发现,包括“个人理财及私人银行”“对公理财”“资产托管”和“担保及承诺”等手续费及佣金业务收入均呈现出持续下滑态势。

另从业务贡献度来看,2021年至2023年,工行“结算、清算及现金管理”和“个人理财及私人银行”两项业务一直位列细分项中前两名,对整体收入状况影响较大。比较2022年2023年两份财报,“结算、清算及现金管理”业务对应收入基本持平,而“个人理财及私人银行”则下降14%。

但工行个人客户数和个人金融总资产并未减少,而是同比增加。截至2023年末,工行个人客户7.40亿户,比上年末增加1,980万户。个人金融资产总额(AUM)20.71万亿元,成为市场上首家零售AUM(资产总额)突破20万亿大关的银行。其中,私人银行客户数和总资产分别同比增长 16.3%和16.9%。

受资本市场波动、投资者风险偏好变化和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及保险业执行“报行合一”新规等因素影响,此项收入中的细分业务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可见,个人AUM增长并未于当期兑换成与规模相匹配的收益,但仍可视作未来利润增长的基础。

拉长贷款久期,缩短存款久期

如何于逼仄的市场环境中管理好净息差?

针对这一疑问,姚明德列举了四项举措。一是优化大类资产布局,做好贷款、债券大类资产配置,提升普惠和零售贷款占比;二是加大加快数字工行建设,构建大中小微各项客户体系,做好资金流量的结算,沉淀低成本的流量资金,同时促进中收;三是畅通贷款利率向存款利率的联动传导机制,缓解利率非对称变化的影响。适时引导降低存款利率,减缓存贷款利差和息差收窄的幅度;四是做好自身的久期布局,平衡好当期净收益与长期经济价值。实施与国内外利率走势相匹配的、分币种的久期调控策略,增加长期价值储备。

姚明德特别指出,贷款久期每拉长0.1年,可以延缓NIM(净息差)下降0.7个BP;存款久期每缩短0.1年,可以延缓NIM下降2.3个BP。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认为,通俗而言,上述措施涉及方向包括如何降低负债端成本、提高资产端收益及通过数字金融手段吸引低成本资金等。但在存款定期化日益严重的当下,缩短存款久期并非易事。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对比发现,2020年-2023年,工行定期存款在存款余额中的占比一直提升,与近年来银行业存款定期化趋势明显的走势相吻合。在利率下降但存款定期化的趋势下,2023年,工行支付的存款平均成本为1.89%,同比增加14个基点。这无疑加大了工行负债成本。

以姚明德的表态可以预判,工行存款利率将进一步下调。唯有此招,方可应对付息成本增加的趋势。光大证券研报指出,工行前期存款利率下调对负债成本的改善作用将在2024年进一步显效。叠加美联储有望逐步开启降息周期,进而降低外币存款成本,工行存款成本率有望同比改善。

工行在资产端可能增加中长期贷款比重,业务方向则会继续提升普惠和零售贷款占比。工行副行长王景武则在发布会上透露,2023年,工行零售+普惠贷款增量占全部贷款增量的比重提升了4个百分点以上。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得知,从贷款定价高低排序来看,零售贷款>公司类中长期贷款>公司类短期贷款。截至2023年末,工行公司类贷款在所有贷款中占比为61.9%,个人贷款占比为33.2%。某种程度表明,贷款定价较高的个人贷款业务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国际上银行界有何逆周期管控息差的经验?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曾撰文指出,德国银行业经历了漫长的低利率与低息差环境,并对此进行了相应的经营调整。针对资产端方面的做法包括探索多元化经营、增加衍生金融业务敞口;拉长资产久期及重定价周期,延迟低利率环境下贷款利率下行速度;不同类型银行进行错位经营,减少过度竞争等。负债端方面则采取加大负债期限错配的经营策略,即银行在低利率时期吸收长期限个人定期存款。适当加快活期存款利率的下行,引导存款收益率曲线及负债成本下行等。

亟待提升的国际化水平

作为“宇宙行”,工行的国际化进程一直为业界关注。

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工行境外机构(含境外分行、境外子公司及对标准银行投资)总资产 4202亿美元和税前利润 36.99 亿美元,分别占集团总资产和税前利润的 6.7%和 6.2%。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对比研究工行2021年-2023年财报数据发现,近3年来,工行境外机构和海外资产总额呈现连续下降趋势,税前利润总额走势也欠理想。

浙江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与其他机构联合发布的《2021全球银行国际化报告》曾对42家全球性银行与35家区域性银行的国际化进行了排名与分析。根据《报告》,渣打银行的BII(银行国际化指数)得分占据全球性银行国际化榜单首位,连续6年位列榜首。西班牙国际银行、巴克莱银行、荷兰国际集团、瑞士瑞信银行和汇丰银行紧随其后,BII得分均超过50分;相比之下,中资银行国际化排名基本在第21至42名之间,国际化表现总体较弱。

面对同一问题,时任工行副行长张伟武曾于2022年公开表示,全球金融监管趋严的趋势非常明显,ESG、绿色金融、转型金融新规、网络安全新规、运营弹性规定等要求日益严格,合规管控压力明显增大。中资银行在境外面临优质客户不足、信贷资产质量下降、盈利能力下降等挑战。工行要持续提升境外机构合规、风险管理及绿色金融发展方面的能力,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国际传播力。

关于国际化经营相关表述亦在工行2023年年报显著位置的“战略内涵”栏有所体现。该行表示,要坚持国际视野、全球经营,积极运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完善国际化发展布局和内涵,融入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