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华:顺应经济发展新格局和消费需求新态势,实现中国城镇化2.0时代经济新增长

2024年4月14日,第四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举办期间,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和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南方周末报社承办的2024中国消费发展论坛在海南海口召开。本届论坛以“把握消费脉搏,洞察发展机遇”为主题,邀请政界、学界、商界的多方代表共同研讨中国消费新趋势,探寻高质量发展的潜在机遇。

在论坛上,同济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兴华先生以《新格局、新趋势、新消费、新增长》为题发表主题演讲。本文将演讲内容整理如下。

各位朋友下午好!非常荣幸参加2024中国消费发展论坛。

我首先想表达两个观点,为今天的发言做个铺垫。第一,消费不是单纯靠“刺激”就能产生的。收入是消费的函数,消费的背后是人性的需求和消费者的支付能力。第二,消费不是单纯的“花钱”行为。消费是全社会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政府社会保障能力的综合反映。

借此机会,我想与大家交流四个方面的认识。

一、最近十年来中国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2013、2014年前后是中国经济结构和发展格局发生改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

2012年,城镇社会从业人员数量超过乡村社会从业人员数量;2013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投资,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超过第二产业;201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降到8.6%,从此连年下降。从GDP增速来看,2015年中国GDP增速降到6.9%,这是自1990年以来GDP增速首次跌破7%。从2016年开始,外贸依存度降到40%以下;而中国自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外贸依存度一直处于上升态势,特别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曾经涨到了60%。

这说明中国经济结构从2013、2014年前后,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发展格局也随之发生改变。中国经济正从出口和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正在从出口大国转向既是出口大国同时也是进口大国,正在从吸引外资大国转向既是吸引外资大国同时也是对外投资大国,正在从制造业大国转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共同发展。

与这些结构调整和发展格局相对应的是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和人均GDP水平。早在2011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就达到了 51.27%。到去年年末,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6.16%,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也接近50%。未来两到三年,中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可能会达到50%。从人均GDP来看,2013年全国人均GDP0.67万美元,而去年达到1.27万美元,几乎翻了一倍。目前这个水平略超世界人均水平。如果在未来十年内继续保持中速增长,那在2035年人均GDP就可以达到或超过2万美元,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格局发生变化和是否具有更大成长性的重要指标。以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来说,中国与发达经济体80%左右的城镇化水平相比,还有十几个百分点的提升空间。但是未来城镇化速度将会趋缓,而且从“城乡流动”往“城城流动”方向发展,也就是在城镇化数量继续缓慢增长的时候,结构调整幅度明显提升。同时,如果从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来看,中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现在也只达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世界平均水平。这也说明未来中国城镇化水平在数量继续增加的同时,将进入质量提升阶段,也就是城镇化2.0版。

中国经济经济格局这十年来的一系列新变化和发展趋势,必然会对中国的居民消费产生重要影响。

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使人类社会需求出现前所未有的新趋势

如果我们不是仅仅从“三驾马车”的框架来研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的作用,而是站在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共同需求的高度来观察消费趋势,那我们就会获得一个全新的视角。

200多年前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欧洲国家率先摆脱“马尔萨斯陷阱”,再生产能力和消费水平不断提升。从此以后,发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人类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人类社会正在进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时代,更多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解放出来,生产方式将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收入水平也相应提升,社会成员将拥有更多的休闲时间和更强的消费能力。

换句话说,也就是说我们正在经历大航海时代之后一个新的大变局,这是500年未有之大变局。1492年,哥伦布率领三艘帆船横渡大西洋,欧洲人终于发现美洲大陆,人类从此开启大航海时代,地球在人类的地图上才真正被画成圆形,由此发生民族国家的一系列竞争和演化,出现一系列引领时代发展的思想变革和制度创新,产生一系列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人类迈开工业文明的步伐,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不断迭代。而在如今,我们正在经历又一个新的大变局,这个大变局,正在把人类社会推向“大网络时代”。

从人类文明史的演进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社会一直在人性需求的牵引下,在好奇心的加持下,沿着三条路线寻找最佳解决方案。第一条路线是物质和能量的采集、加工、传输和利用,这是人的体力的扩展和延伸;第二条路线是信息和思想的采集、加工、传输和利用,这是人的脑力的扩展和延伸;第三条路线是人类寿命的延长和生存质量(包括精神质量)的提升。在以往的时代,这三条路线基本上是并行的,只是在某些方面偶有交叉。如今,新的大变局已经开启,人类社会正在迎来一个大网络、大智能、大健康时代,上述三条路线正在形成三位一体、相互协同的态势。这个态势的重要特征就是数字智能化、绿色低碳化、更加人性化,企业生产的所有的产品和服务要满足人类更加安全、便捷、舒适、健康、新奇的物质需求和更加丰富的精神追求,同时还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生产者和决策部门如果从这样的视角来反观人类社会的消费新趋势,那就会走出许多认识上的误区。

三、国内经济新格局和全球大变局下的中国消费新态势

1995年,eBay、Amazon开始商业化运作,微软的IE浏览器诞生,这一年也因此被称为国际互联网商业化元年。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国际互联网进入中国,中国有了第一个互联网服务供应商。如今中国的数字经济指数在全球已排名第八。这是数字化和大网络时代中国消费新态势的一个缩影。

居民消费并不是单纯的“花钱”这样一个过程,它是人类社会科技进步、国家现代化,以及工业化、城镇化、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国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综合反映。比如,从产业结构来说,从事不同产业的人群,他们的消费能力、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是不同的。在未来的数字化生存时代,制造业水平和生产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无灯车间、无人工厂将大量涌现,这样会有更多的人们从事服务业,从业者又会有更多的闲暇时间,这意味着居民的消费会发生一系列改变。再比如,从人口结构来说,人口结构相对年轻的社会与老龄化社会的消费结构也会有明显不同。2023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29697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1.1%,这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是中国今后较长时期的基本国情,也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趋势。

在中国经济新格局、城镇化2.0版背景下,在全球产业变革和人口结构调整的大趋势下,中国的消费将出现以下四个方面的态势,一是全社会总体消费提档升级,二是居民消费方式和消费倾向更加多元,三是服务消费在消费结构中占比增加,四是新生代在数字型消费方面将呈指数式增长,五是老龄化社会在减少一部分传统消费的同时也催生一系列新型消费。

未来的国家经济决策和产业政策,以及企业的投资生产决策,必须顺应和把握这种新态势。

四、以新消费促进新增长

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每一项重要的技术创新都会催生新产品,引发消费革命;每一次消费革命,都会促进新的经济增长。

现在市场上许多新的消费品的确很贵,我们作为普通消费者,不一定能够买得起。但是技术迭代速度太快了,现在那些看起来高不可攀的商品,也许过几年就会成为居民生活的必需品。那天我看了一个排行榜,名字叫做“20世纪以来46个对人类影响深远的发明”,这些科技发明中有电话、洗衣机、电冰箱、彩电、电梯、空调、地铁、互联网、二维码、隐形眼镜等等。这其中每一种物品在40年前我们几乎是遥不可及,而现在大多数城乡居民对此已经司空见惯。

再比如,2003年,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完成。当年参与这个“大工程”的6个国家总共花费30多亿美元,而到了2023年,基因组测序成本已下降8个“0”,降低到100美元。可以设想,这个成本将会进一步降低。

未来人类社会围绕绿色低碳、人工智能、大健康等领域,将会有一系列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数据、算力、算法和新能源将成为全新的消费领域,而且生产和消费的界限将会变得更加模糊。现在大家都在使用在线导航地图。实际上每位地图的使用者,同时也是地图的生产者;在未来的分布式能源时代,家家户户既是电力公司的用户,同时也可以为电网提供电力;在通用人工智能时代,每一位大模型的使用者,在不知不觉中也会成为大模型的训练研发者。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正在经历一场空前广泛而深刻的新型产业革命。这场产业革命将催生全新的消费方式和消费内容。

中国经济正处在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关键时期。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就要着重从需求、从消费的角度来促进经济发展。40多年来,依靠大规模投资来拉动经济,各级政府已经轻车熟路,但是如今投资效益和投资拉动经济的作用在明显降低;而通过消费来促进经济发展,还没有找到更加有效的路径。需要尽快摆脱多年形成的路径依赖。

消费不仅是消费者创造出来的,也是企业引导和激发出来的,而且还是政府鼓励和保护出来的。只有企业提供更加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服务,只有政府大力建设公平安全的消费环境,打通消费堵点,完善消费环境,完善供给结构,提升供给水平,创设更丰富的消费场景,有效满足全社会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全社会才能产生和增加更多的消费,经济发展才会有新动力。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居民收入总体上将会增长,但是社会收入差距反而可能会进一步扩大。这就需要政府出台努力增加就业和居民收入的政策,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减轻工薪阶层的税收负担,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更加丰富便捷的公共服务。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居民消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