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市更有温度:青年代表分享在成都奋斗与追梦的青春故事

青春与梦想,青年与城市,构成了一场相互追寻的旅程,彼此奔赴,共同前行。4月23日,来自科创、经济、教育等不同领域的十余位城市杰出代表,共同走进成都市石室中学北湖校区,站在2024年“青春大讲堂·成长之路主题演讲”的舞台上,分享他们在这座城市奋斗与追梦的青春故事。

“青春大讲堂·成长之路主题演讲”在石室中学北湖校区举行。

他们中,有“90后”农业职业经理人,有历时三年五个月徒手“自造”飞机的“00后”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有《中国诗词大会》首位盲人选手……有的投身科研一线,勇攀科技高峰,推动“中国造”走向世界,有的扎根基层社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公益,让城市更有温度……这些青年构成的复杂性、多面性,恰好与成都这座拥有超2000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本身的多元性、包容性,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呼应。

石室中学创始人文翁与师生校友进行“时空对话”。

《中国诗词大会》首位视障选手吴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激励青少年勇敢追逐心中热爱。

90后农业职业经理人王伶俐讲述了自己回乡投身农业、带领村民致富的故事。

众所周知,城市因人而兴,任何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各行各业、坚守岗位的人们的贡献,而青年群体正是他们中的生力军,是推动城市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之一。举办“青春大讲堂”,让在这座城市不同岗位上发光发热的青年们走上舞台说出他们的故事,既是他们的一种自我展示的机会,也是让城市聆听他们的心声,从而更好理解他们,为他们的成长做好护航的一种务实方式。城市与青年的这般良好互动,也为城市发展“以人为本”添加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注脚。

近年来,城市对人才的竞争越发激烈,这本质上其实就是对青年的竞争。不夸张地说,能够给予青年足够多干事创业的舞台和机会,能懂青年、包容青年,并真正帮助青年解决成长中烦恼的城市,就能够成为青年的向往之城。这方面,成都其实已经尝到了甜头。《成都青年发展报告(2022)》显示,成都人口中14-45岁的青年已经达到960.36万,其中“蓉漂”人口达683.49万人,“蓉漂”青年的省外来源比例达32.9%。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大讲堂将地点放在了石室中学,主题是“成长之路”,所关切的对象不仅是青年人,还进一步延伸到了青少年。比如,成都石室天府中学心理健康老师孟泓沁与青少年聊了聊“如何调节自己的负面情绪”的话题;成都职业技术学校心理健康老师巨红琳分享了自己培养双胞胎博士的故事……这些细节安排,一方面是呼应了当前社会对于青少年成长问题的高度关注;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是在更深层次夯实城市的人才基础,为城市的长远发展播撒人才的种子,不啻为是一个更具长远眼光的人才培养行动。

成都石室天府中学心理健康老师孟泓沁聊到“如何调节负面情绪”。

众所周知,青少年时期,满载希望与梦想,却又伴随着迷茫与困惑。这段人生旅程的质量,不仅关乎个体的成长与蜕变,也关系到城市未来人才的质量。城市在高速发展过程中,能够关照好青少年的成长,在引导他们树立远大志向的同时,也帮助他们解决好迷茫和困惑,这实际也是对城市的人力资源的一种长远投资。不仅利于增加青少年对城市的认同感,也是从未来角度夯实城市的人才基础。从另一个角度看,一座城市重视青少年的成长,并愿意创造条件与青少年对话,试着去理解青少年,这也是城市“年轻态”的一种体现。在某种程度上说,懂青少年的城市,才能更好懂青年。这背后是一脉相承的。

当然,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其实只是成都建设全龄友好包容社会的行动之一。比如,成都连续多年将全龄友好包容社会营建纳入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中,聚焦“一老一小”和特殊群体,以全龄阶段居民的多层次需求为导向,把每个成都人的“幸福”都融合到城市发展的大图景中。说到底,这体现的是城市对“人”的重视。从这个价值基点出发的城市,自然不愁没有“人气”。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馆长朱章义还原金沙遗址核心遗址考古发掘始末。

早在2000多年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指出,“人们为了生活而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而留在城市”。而向来以“品质生活”著称的成都的发展史,其实很好诠释了这一点——正因为它时时刻刻关照到“人”的生活,回归“人”的需求,才释放出对“人”的巨大吸引力。反过来,人口的大量汇聚也成就了这座城市不断成长的基石。在此意义上,不管是重视聆听青年的声音,还是创造条件为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本质上都是尊重“人”、服务好“人”,继而不断蓄积和壮大一座城市不竭的发展动力。

网络编辑:kuangyx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