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情绪劳动”:家庭交流要避免概念碾压

一份普通的服务业工作,内向者付出巨大心力,生性活泼者觉得,与人打交道是快乐源泉。有些人没有“情绪劳动”负担,主动寻觅这类岗位。许多管理者也认为:饱含热情工作,这本身是应有之义,收入方面也有相应回报。做得来就做,做不来就不做,怎么说是额外付出呢?

责任编辑:陈斌

最近几年,“情绪价值”是很热门的词汇,它指向人际交往中获得的额外愉悦。情绪价值谈得较多的场景,是恋爱和婚姻。当一个人说情绪价值,通常是有人积极主动,令对方心情愉悦,这就创造了价值。由此出现了另一个新概念,“情绪劳动”。

某些已婚人士是“情绪劳动”这一概念主要的共鸣者。比如一些妻子认为,除了一般性家务活动,她们安排家庭日常,保持自身情绪稳定,对外输出活力,鼓励丈夫,安抚孩子,这些都是情绪劳动。西谚有云“Happy wife, Happy life”,说的就是这回事。

“情绪劳动”存在概念缺陷

首先要指出,“情绪劳动”最早并不指向家庭生活,而是对某一类工作的描述。许多服务岗位(例如空姐、酒店前台、医护)要求,员工要以饱满的情绪、标准的微笑提供服务。时间一长,假笑也累人。这一类工作付出身心劳作,还要输出情绪能量,这造成外界不知道的工作抑郁。

“情绪劳动”概念兴起时,主要就是研究这方面。

早期研究者提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